苏州远东服装工作室货源,日本到了二战后期资源极度匮乏?
日本到了二战后期资源极度匮乏,钢铁主要来源于中国东北!
中国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铁,石油产地,日本早已对东北虎视眈眈,东北沦陷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资源掠夺。把东北作为日本的国土建设,使东北成为日本的一个工业基地,钢铁,煤炭,黄金源源不断运往日本国内。帮助其进行侵略战争。
日本侵占东北14年掠夺了多少财富?
据史料记载:
东北地区已经拥有占全国产量79%的钢铁、93%的石油、55%的黄金、23%的电力、41%的铁路、dao37%的对外贸易,等等;除此,东北地区还有极为丰富的粮食作物、森林、皮革等经济资源。在沈阳,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和制炮厂,可以自主生产各种军工产品;在哈尔滨、长春、大连、抚顺等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民用化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现代企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并均已走在了当时中国的前列。
所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官方财产损失略计”,列举了当时军事、政治、财政、教育等40余机构的财产损失,其总的损失估计为175亿元(法币,下同)。
如以3.5元折合一美元计,总计损失约有50亿美元之巨。
在其所列的40余机构的损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沈阳兵工厂为敌所占,损失各种大炮668门,机关Q2724挺,步Q10万余支,各种弹药无数,及大批其它机器设备,折合美金10亿元。
东北航空处损失各种新旧飞机260架,东三省官银号损失1亿美元;边业银行损失4000万美元;辽宁电话局损失电话线路8600英里,电话机1100台,折合美金1600余万美元;东北大学损失约300万美元。这50亿美元的粗略估计,并不包括铁路、工矿及教育等方面的损失,而且是东北辽宁局部一时的损失。
日本在中国共抢夺了多少资源?
近代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共支付的战争“赔款”为16亿多两白银。在所有对中国发zhi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中,日本掠夺中国的财产最多。
中国向日本支付的第一笔具有战争“赔偿”性质的赔款是1874年琉球事件的赔款,折合银元65万元。
中国向日本第二次“赔款”是甲午战争赔款,其中包括军费折合银元为2.6513亿元;威海卫驻军费折合银元197万元;中国为支付对日“赔款”而举借外债的利息损失费折合银元3.0554亿元;赎地费折合银元3974万元。以上四项合计折合银元6.1040亿元。
中国对日本第三次战争“赔款”是庚子赔款,支付额为银元9154万元。
据以上统计,中国在近代战争中向日本“赔款”总计折合银元7.0259亿元。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投降后,在美国督促下,日本政府与已到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开始谈判,签订了“华日和平条约”,在该条约中表明“中华民国政府”放弃要求日本进行战争赔款的权利。当时国民党政府认为,别的大国都放弃了要求日本战争赔款的权利,中国也应有个大国的样子,不应像一些小国那样斤斤计较。不唯如此,从1931年日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长达14年的对华侵略战争,还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迟了数十年,这种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日本在中国还抢了什么?
一、最直接的财富:2.1万吨黄金
作为国际通用储备,黄金的实用价值不言而喻。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整个日本侵华期间,日军从中国抢夺的黄金总数约2.1万吨,仅南京一出就有6千吨。这是他们攻陷城市后,四处搜刮官邸、商店、乃至抢夺银行金库得来的,最后都被他们悄悄用船运回到了日本。
二、最稀缺的物资:8亿吨粮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支持一张战争必不可少的资源,尤其是像日本侵华这样旷日持久的战争,对粮食的消耗也是无比巨大的。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几个重要粮食产区基本都沦为敌手,日军也由此大开方便之门,从中国直接输出了约3亿吨的粮食。再加上他们日常驻军和数百万日本移民所消耗的粮食,总计约8亿吨之多。
三、价值连城的珍玩古物
这怕是最让国人痛心疾首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称得上“文明”,靠得就是这些珍贵古物的“一路传承”。要不然中华各民族也不会有这么统一的认知和对中国的认同感。
然而,这些文明与情感的寄托,最终却被日本无情的掠夺和毁坏。那沉甸甸的1879箱、近360万件文物,至今还躺在日本大大小小1000多余座博物馆里,欲哭无泪,投诉无门!
四、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实矿产资源不仅事关战争,同时也事关民生。作为矿产资源稀缺的岛国,日本对矿物资源的渴望是渗透在骨子里的。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总计从中国掠夺了煤炭约6.4亿吨、稀土2亿吨、高岭土1.5吨、铜矿4.9亿吨,另还有其他各类矿产资源无数。可以说,日本从中国侵占的矿产,支撑起了其战争期间耗损的半壁江山!
结语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是耻辱!
我们要将这段历史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我们的国人,要前进要强大。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原地踏步的话,历史就会重演! 小日本的帐我们给它先记着,如果它还是像过去一样,我们将连本带利的讨回来! 犯我华夏天威,虽远必诛之!!
远东普惠是国企吗?
不是。
远东普惠是远东宏信旗下从事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的专业化平台。
远东普惠通过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提升标准化与差异化兼顾的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与配套服务,解决购置设备、研发投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各类资金需求,帮助企业通过集约采购或优化运营管理等方式降本增效,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
目前,已累计为近万家中小企业提供超百亿元资金。
上海市道路命名几乎所有省级行政区都有命名?
好的,我来回答!
做为一个山东人,第一次到浦东的时候,感到特别地自豪——怎么这么多用山东地名命名的街道啊:德州路、东明路、文登路、济阳路、崂山路、临沂路、巨野路、胶南路、乳山路、潍坊路、兰陵路等等,足有几十条。
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通过和当地人的一些接触慢慢了解到,原来不止山东的地名出现在上海的街道上,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份!
笼统地说,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中国的微缩版图,那么每个省市根据在国家疆域中所处的位置,就能找到用自己省份地名命名的街道。
比如,刚才我说的浦东,位于上海的东面,类似于山东在国家版图中的位置,所以后来把浦东的一些街道名字命名为山东省的某一地名。
西南角,有钦州路、柳州路等(广西)。
东北角,有鞍山路、双阳路等(东北)。
上海正北边,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老市区的东北部,还有赤峰路、多伦路等。
做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国最大的城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名方式呢?
首先,由于租界的原因。
1862年5月5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订如下: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按城市名称命名。
同时,为了表示对《南京条约》的欢迎和纪念这个条约给英方带来的巨大利益,把原来的派克路改为南京路,延用至今。
市区内东西走向的路只有一条例外:广东路。这是因为当时取的英文名,本来是广州路,中国人却译成了广东路。
这样,上海各街道的取名便形成了一个传统,逐渐沿袭下来。
其次,民国时期的产物。
由于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在1912年,便有了汉中路、蒙古路、新彊路、西藏路和满州路(后改为晋元路)。
为颂扬民国制度,把一些街道冠以“民”、”国”打头,如民壮、民府、民约、民庆等路,国和、国京、国济等路。
以“政”、“府”等冠名:政法、政纪、政本等路。
抗战胜疫情后,又有了复兴路、建国路、中正路、其美路、林森路等。
三,改革开放后体现改革精神的命名。
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市区面积迅速扩大,路名的需求更加丰富,于是就产生了以国内地名为路名、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
于是就产生了一些地方某省地名扎堆的情况,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浦东区的山东地名。
但是也有例外!
上海原来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志主动申请,希望能有一条以“宁夏”命名的街道,得到了上海地名办的许可。同样,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也有了开远路。
四,千姿百态的街道名字。
外高桥一带,许多以外国国家+城市命名的路,比如:
马吉路(马来西亚、吉隆坡),美盛路(美国、华盛顿),日京路(日本、东京),德林路(德国、柏林),加太路(加拿大、渥太华)等等。
以鲜花命名:
牡丹路、樱花路、玉兰路、海桐路、梅花路等。
以科学家命名:
李时珍路、张衡路、祖冲之路、郭守敬路等,牛顿路、居里路、哈雷路等。
以季节命名:
春晖路、夏碧路、秋霞路、冬融路等。
以颜色和树名命名:
黑松路、白桦路、蓝桉路、红枫路等。
至于为什么没有安徽路,大概是因为安徽所处的位置所对应的街道已经有了名字了,在相应的区域不好安排吧?或者说,在需要命名为“安徽路”的地方,至今没有相应的街道出现吧?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本身并无任何岐意,何况缺少的省份也不止安徽一个呢!
我是@非非空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指点。
为什么江苏省省会是南京而不是苏州?
苏州曾经长期是江苏的省会,但其中的历史渊源则比较复杂,现今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处于龙头的地位,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一度名列第六。许多苏州人对于省会定在南京一直颇有微词,那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关于江苏省会的历史。
江苏作为一个省单独出现是比较晚的时期,元朝时江苏分属于两个行省,分别是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明代时江苏又作为南直隶的一部,满清统一全国后,废南直隶,先是在顺治年间设置了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初年设置江南行省,包括现今的安徽和江苏、上海两省一市,还包括江西的一小部分。1682年,清廷置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江西三省,驻节江宁,顺治元年曾设江南巡抚,驻节苏州,顺治十八年改为江苏巡抚,仍然驻节苏州,此后江苏巡抚一直在苏州,直到辛亥革命时期程德全挑瓦革命后,才改变。1760年,安徽布政使从江宁迁往安庆,清廷于江宁另设置一江宁布政使,辖江宁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通州等四府二州,同时位于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区域则相应缩减为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太仓州四府一州,自彼时起,江苏省制中就有宁属与苏属之分,实际上就是双省会制度,其他行省一级的重要官员比如江苏学政则长期驻扎于江阴,江苏按察使驻节苏州。此外,江北地区还有南河河道总督(驻节清江浦),漕运总督(驻节淮安府),两淮盐运使(驻节扬州),所以江苏的省制在清朝时期非常复杂,清末新政时期又有江北改省的问题出现(清廷一度设置过江淮行省和江北总督)。
辛亥革命后,江苏的省会问题再度凸显出来,当时诸如张謇等苏省名流都主张苏省行政统一,置省会于南京,虽然因为南京临时政府在南京建立而省会暂时定在苏州,而随着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留守处的终结,江苏省会最终还是定在了南京,在这期间,苏州地方绅商进行了多次请愿和活动,希望能够将省会定在苏州,或者苏省行政长官宁苏轮流驻扎,最终都归于失败,直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首都,江苏省会又被定在了镇江,抗战爆发后,南京、镇江沦陷,江苏省会一度迁往兴化。
张宗昌曾有一支白俄军?
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的刘峙,在解放战争期间出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时被内外称为“猪将军”,主要还是失去了年轻时代的锐气。1930年的中原大战期间,刘峙可是攻无不克的福将,能位列“五虎上将”之首也是战功累致,而“狗肉将军”张宗昌的白俄部队,就是被刘峙所部歼灭的。
(北伐时期的刘峙)
张宗昌收编白俄始于东北,当年直系将领张宗昌因不容于曹锟和吴佩孚,怒而只身投奔关外的奉系张作霖,张大帅起初并不看好这个人高马大的家伙,只给了个宪兵营长的位置。岂料张宗昌在平定奉系叛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1921年乃授吉林地区遂宁镇守使兼省防军第三旅旅长。
苏联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支持旧沙皇的白卫军、官吏、贵族在作战失败后,为躲避苏联红军的追杀,越境逃入东北,这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白俄”群体。其中平民大多涌进哈尔滨或转赴上海,张宗昌则趁机收编了溃逃而来的一批白卫军。
(张宗昌)
这支白俄部队最初是5000余人,逐渐收容到万余人,得枪6000余支和部分机枪火炮等武器,成为张宗昌手下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宗昌率部入关,白俄部队成为了他的急前锋,一路招降纳叛实力扩充极快,战后捞到了“宣抚军第一军”军长的职位。
张作霖其实不大喜欢粗鄙善变的张宗昌,奈何其军力较强又不得不加以利用,1925年4月又给了张宗昌山东军务督办的职务,等于把山东的地盘交给了他。张宗昌督鲁期间横征暴敛,大肆收编土匪,“狗肉将军”名号即始于此,而白俄部队则成为了其“直鲁联军”的重要军事支柱。
(孙传芳)
这是一帮没有了祖国的“雇佣军”,沦为了有奶便是娘的武装,张宗昌给白俄部队特开双饷以便死心塌地为他卖命,高峰时期白俄部队建立了三个步兵团、骑兵旅、工兵团和军士学校等多个作战单位,张宗昌身边还组建了一个白俄骑兵卫队。白俄官兵军纪极为败坏,鲁苏地区的百姓无不恨之入骨。
苏联政府曾经多次提出抗议,要求遣散并遣返这批白俄部队,然而张作霖当时对苏俄取敌视态度,自然包庇张宗昌,同时派遣张宗昌的部队南下争夺江浙地盘,1925年5月28日,白俄部队以铁甲车开路突入上海,标志着奉系势力达到顶峰。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不久,直系军阀余脉的孙传芳组成“五省联军”大举反攻,又将奉系及张宗昌的势力撵回长江以北,作战中白俄部队损失颇大。然而当1927年北伐军攻入江浙地区后,逃过长江的孙传芳又与张宗昌联起手来共同抵抗,并且在徐州地区居然击败蒋介石的部队,进而导致了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
不过经历浙奉战争和第一次北伐战争后,白俄部队也损失惨重,同时在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压力下,到1928年初张宗昌仅保留了1000余人的白俄铁甲车队和部分骑兵,余皆遣散。而此时蒋介石复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正酝酿进行二次北伐。
(抗日战争时期的刘峙)
1928年3月,蒋介石免何应钦职务自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4月7日下达总攻击令,以集团军所属刘峙第1军团、陈调元第2军团、贺耀祖第3军团为主力,沿津浦线齐头并进直指鲁南。刚刚与蒋介石结拜兄弟的冯玉祥亦遣孙良诚第一方面军参与夹攻。
张宗昌以白俄铁甲车队布防津浦铁路线上,以白俄骑兵运动于铁路两侧,其直鲁联军主力与孙传芳残部共同组成防线,而冯玉祥则派出了第三集团军所属的铁甲车队从郑州来援,战至4月26日,孙张联军全线崩溃。1928年4月27日,刘峙兼军长的黄埔第1军在泰安以南地区全歼白俄铁甲车队,5月2日第1军顾祝同第2师攻克泰安,全部消灭残余之白俄骑兵。
至此,在张宗昌手下存在了七年之久的白俄部队,彻底灰飞烟灭。
(蒋介石与冯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