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子高仿服装厂家货源,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谢谢邀请!
“无材可去补苍天”书之本旨。第一回: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于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甲侧: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这些才是红楼梦的主旨。
红楼梦作者是康熙第十四皇子胤禵的儿子:爱新觉罗?弘暟!他的父亲是“九子夺嫡”事件参与者,也是失败者。他们一家于1725年被雍正圈禁,直到十年后乾隆登基时才被特赦!这才有了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叹,因为胤禵一家被关了整整十年!而不是红楼梦写了十年!因为有证据能轻松证明红楼梦写了不足十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关于它的产生时间,判定《石头记》写于1746年到1754年之间。理由是《石头记》一书中出现了乾隆二十五宝,它们正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化身!而乾隆帝是在1746年钦定“乾隆二十五宝”的。另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己巳记载:“国朝宝玺。朕依次排定。其数二十有五。印文向兼清汉。汉文皆用篆体……”由此判断《红楼梦》必然创作于1746年之后,它没有一点可能性创作于1746年之前,此结论表明什么“吴梅村说”“曹寅说”的等等均系伪说,不值一驳。又因甲戌本完成于1754年,所以判定《红楼梦》成书于1746—1754年之间。
脂砚斋说:“史公用意,非念死书子之所知!”这条非常重要的脂批就写在蒙府本第六十九回的回前。脂砚斋的意思就是说:“史公作者的用意,不是那些死读书的人所能明白的。”这句话说明了两件事情:
其一、作者是一个像司马迁一样写史书的人。
其二、《红楼梦》是一部史书。
脂砚斋指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在指出《红楼梦》是史书,因为只有载入史册的人,才可配用“史笔”二字。在《红楼梦》上面,不仅写着孝庄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暴死、乾隆身世清宫四大疑案等等各种清宫秘史。作者还在《红楼梦》的自序里说:“亦可使闺阁昭传”“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他要为这些后金的宫廷女子刻碑立传,以正本清源。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清朝史书。脂砚斋指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戚蓼生指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高鹗指出:“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在《红楼梦》上面,不仅写着孝庄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暴死、乾隆身世清宫四大疑案等等。而且凡书中写王熙凤之事的,即为《清世祖废后孟古青传》;凡书中写尤二姐之事的,即为《董鄂妃传》,凡书中写薛宝钗之事的,即为《慧贤皇贵妃传》;凡书中写贾探春之事的,即为《固伦荣宪公主传》;凡书中写林黛玉之事的,即为《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传》,等等。
脂砚斋说:“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它是真正的大清正史!足以完全颠覆今天的清史。也就是说,清史需要重新改写。清宫四大疑案:孝庄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乾隆身世等等,《红楼梦》全部揭开了终极真相。作者在书中透露:努尔哈赤朝的孝烈武皇后(贾元春)是被皇太极勒死的;康熙朝的太子妃(秦可卿)是自缢身亡的;乾隆朝的孝贤纯皇后(林黛玉)实际上是在山东德州的运河上跳河自尽的;而慧贤皇贵妃(薛宝钗)则是投井自杀的……作者还特别强调:“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强调《红楼梦》写的这些都是真人真事,绝非造谣生事。比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脂砚斋透露作者用的是史笔,无不证明是真有其事。
清二十五宝。贾宝玉、金陵12钗和金陵副12钗这25人,恰恰是乾隆帝25枚大印的化身。其中,三大主角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分别是两枚“皇帝之宝”和一枚“大清嗣天子宝”的化身。他们的名字亦分别取自其印的材质:青玉大印、木头大印、黄金大印。相关的证据,在书中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乾隆帝是在1746年钦定“清二十五宝”的,再次直接将《红楼梦》的创作时间,牢牢定格在1746年以后!
《红楼梦》“大观园”名字的真正由来。乾隆三十九年,《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圆明园一》载:“清晖阁北壁悬《圆明园全图》。乾隆二年,命画院郎世宁、唐岱、孙祜、沈源、张万邦、丁观鹏恭绘。御题‘大观’二字。”这就是《红楼梦》“大观园”名字的真正由来。“大观园”是“圆明园”的别称!《红楼梦》的贾府其实就是大清皇家,《红楼梦》讲的是皇家之事。胡适新红学的时代早已经落幕,一个个“红学大师”将从神坛上跌落,大量的曹学书籍将被扔进垃圾桶。这是百年来红学史上的耻辱。它就像一道高压红线,将江宁曹孙“曹雪芹、吴梅村”连同60多个假《红楼梦》作者牢牢地拦在了线外,“大观”出处在此!
乾隆儿子的名字。乾隆在1746年前出生的儿子,骇然全部出现在《红楼梦》。又比如贾璜、贾琏、贾琮、王成、琪官、水溶等这些名字,其实全部来源于乾隆帝几个儿子的名字:永璜、永琏、永琮、永珹、永琪、永瑢。一部《红楼梦》,堪称半部乾隆史!其中,爱新觉罗?永琏(1730—1738)和爱新觉罗?永琮(1746—1747),乃乾隆帝的嫡子,是太子的人选。而永琮(即红楼梦里的贾琮)生于1746,是一个最后出现于《红楼梦》里的乾隆儿子。再次将《红楼梦》的创作时间,敲定在1746年左右。所谓的“明末清初说”也不攻自破。
实际上,曹雪芹谐音“草血噙”、吴玉峰谐音“无玉疯”、孔梅溪谐音“恐没玺”,此三人之名和代表皇权的玉玺有关。而《石头记》暗射《宝玺记》、《情僧录》暗射《清僧录》、《红楼梦》暗射《紫禁城梦》、《风月宝鉴》暗射《轩辕宝镜》、《金陵十二钗》暗射《后金十二钗》。《红楼梦》并非由前人多次转手改编而成,它的内容由宝玺、清僧、紫禁城、轩辕镜、宫廷女子等五大板块组成,系同一人所写。这五大板块就像一幅立体山水画,有远山、有近景,多维时空互相交织在一起。换言之,凡是在书中带有金玉石头之类内容的,都和皇帝的宝玺有关,属于《石头记》的内容;凡是涉及出家内容的,都和顺治出家有关,属于《情僧录》的内容;凡是出现中秋咏月内容的,都和轩辕镜有关,属于《风月宝鉴》的内容;凡是涉及判词、诗歌、人物等内容,大都和清宫秘史有关,属于《金陵十二钗》的内容。
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戌侧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书中却指出“吾家”是“天下望族”和“都中旺族首吾门”。这家业实乃帝业!正是《红楼梦》作者所渴望得到的。但最终他没能如愿,属于“有命无运”之人,从此落魄一生,不得不发出“无材可去补苍天”的感叹。脂砚斋才道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指出作者因没有得到“家业”而流泪。表明《红楼梦》作者是离帝位很近的一个人,他也姓爱新觉罗!想来作者自认为博学多才,是可以胜任此位的。却无缘帝业,成了他人的垫脚石。反而让喜欢附庸风雅、写了四万多首诗却无一首好诗的乾隆做了皇帝,心有不甘。
爱新觉罗?弘暟。其父胤禵是“九子夺嫡”事件最强劲的对手,是和雍正争夺皇位到最后的一个人。所以弘暟也同样离皇位很近。他曾被康熙接进宫里抚养,所以他对皇宫是很熟悉的。他又是“九子夺嫡”事件的受害者,对于皇权的争夺战有切肤之痛,完全具备写《红楼梦》的动机。更重要的是另一构成要件是:他死于大年除夕,而那一天恰恰是壬午日!这是有史料明确记载的,不容置疑!所以毫无疑问,爱新觉罗?弘暟才是红楼梦真正的作者。
红楼梦三大铁证,分别是乾隆的“清二十五宝”和大观园就是“圆明园”、“乾隆儿子的名字”三大完整证据链。“只有真金才是不怕火的”!红楼梦作者是康熙之孙!胤禵之子:爱新觉罗?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时(死于壬午除夕),红楼梦作者弘暟泪尽逝世,终年52岁。乾隆亲堂兄!
脂砚斋明确指出:“‘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其实是一个离帝位很近的皇家子孙。【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红楼梦》作者必须具备两个要件:第一、他是离帝位很近的爱新觉罗子孙。第二、他逝世于壬午除夕!他就是:爱新觉罗?弘暟(1707—1759年),十四王爷胤禵的儿子。终年五十二岁。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脂砚斋还提到“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是《红楼梦》作者一生的惭恨。天即天下,补天即治理和管理国家。作者曾经是离帝位很近的人,是“补天石”的候选人。他系清王朝爱新觉罗的子孙。他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才艺,却无用武之地。他就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1707年—1759年)!弘暟逝世的这一天恰好是除夕,而除夕那一天又恰恰是“壬午日”,完全符合“壬午除夕”记载。
红楼梦作者是爱新觉罗?弘暟!他是康熙的孙子。因为逝于“壬午除夕”。九子夺嫡最终是在亲哥俩老四胤禎和十四胤禵之间争夺,而这个十四皇子又恰恰是他的父亲——胤禵!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戌侧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继业,实乃继承帝位也。作者乃离帝位很近之人,最终失之交臂。不得不“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哭成此书。
你觉得天平湖跟泰山西湖哪个名字更能体现泰安价值?
生活在泰安,身后是泰山,根据你问题中指出的天平湖和泰山西湖,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从大河水库说起,慢慢看看这座水库怎么从水库变成湖,从湖变成公园,又从公园变成景区的。
大河水库,老泰安人都知道,包括现在还有很多的市民这样称呼,这座水库1958年左右开始施工建设,1960年建成投用,当年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起到蓄水作用,因为背靠泰山,又名:“岱湖”。
前些年,随着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这里更名:天平湖,周边旅游配套设施慢慢健全,形成了旅游特色的:天平湖公园。引来很多的市民看看“大河水库”的蜕变。那个时候的天平湖公园已经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包括旅游、供水、发电等作用。城市在发展,往大的规模大小,2020年的5月1日,天平湖公园正式成为了泰山西湖景区。
现在的泰山西湖景区更加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最吸引人的应该就是亚洲“最高”喷泉了。五一假期期间人气爆棚,喷泉刷爆了朋友圈和各大新闻媒体。
我认为,无论大河水库还是天平湖公园,还是今天的泰山西湖,都有时代的价值,它们代表的是某段时期,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美观,越来越有旅游价值,所有,只有进步和发展才能体现真正的泰安价值!
但怎么都红不起来的都有谁?
必须是季肖冰,外号季大爷,号称最不红北电校草。代表作:只为遇见你-司澄,温暖的弦-高仿,SCI谜案集-展曜,和白宇合作的蓬莱间已经杀青。真真是万年男二,有颜值有演技,三观超正,人很老干部。他和朱一龙是师兄弟,是我唯二喜欢的男演员。普通好看朱一龙,没有气质季肖冰,北电出来的演员都那么谦虚吗?大家开品品这个颜!
怎样用科学来解释神仙索?
一、神仙索是古老的杂技,也是史上最难的杂技
神仙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古代江湖艺人表演的一种杂技。这种绳技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被众人看成是神一般的杂技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神秘的杂技表演过程:
首先,老男人把一根绳子甩向空中,虽然绳索是软软的,但是却冲天而起,笔直地插向天空。随后,一个小男孩顺着神仙索爬了上去,不一会儿小男孩已然爬到了头,突然他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紧接着绳子瘫软了下去。
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所以很多人认为神仙索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然而,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可以断定确定神仙索的确存在过。关于神仙索,有一些古籍是有过记载的。
北宋时期《太平广记》、《源化记》中就有记载李隆基举行宴会,就有一个浙江嘉兴的犯人以表演为名,沿着绳子爬到云端逃跑了。
明朝《渊鉴类函》就有记载“嘉兴绳技”,这个嘉兴绳技就是跟神仙索类似;
清朝画家任渭长所作的《三十三剑客图》第三幅就是绳技——神仙索;
由此可见,神仙索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这种杂技难度实在太高、并且只传男不传女,又特别讲究天分,所以后来在国内失传了。不过,有人说在印度也看到过这种表演,然而,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就出重赏征求,但是并没有人应征。
二、关于神仙索的操作原理,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神迹与魔术探秘》中是这样记载的:老男人所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绳子,绳的头部有铁勾,这种铁钩是由无数个向下的铁钩组成。由于在表演之前,绳子是卷着,所以看不到隐藏在里面的铁钩。与此同时,老男人提前在表演的地方横拴一根很细的绳子,一头绑在树上,另一头则固定在墙上,高度大约7米。
表演者通常在日落之前表演,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的照射,模糊围观者的视线,让他们看不到横拴的那根细绳。
表演时,老男人就把粗绳往上抛,勾着细绳。当然这一抛也是要有一定的本事才能够做到的。随后,小男孩沿着粗绳往上爬,爬到一定的高度就顺着那根横拴的细绳滑到树上去,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消失了。小男孩消失后,老男人便把粗绳一抖,脱离横着的细绳而软趴趴地落到地面。
第二种解释,就像《功夫瑜伽》里面所表演的一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演示了。
这种情况表演者一般会选择在沙地或者枯井的地方,目的是方便地下藏人。那么,那个竹箩筐有什么作用呢?别小看它,它可是这门绝活的关键——掩饰地下室的活动。
而实际上,这根绳子并不是普通的绳子,它是空心的,这根粗绳里面是藏着两根金属管或者竹竿,一根是达到最高处,另一根是到达中间。
当表演者把粗绳放入箩筐,随着笛子和手鼓的乐声响起,绳子立了起来。表演者就抱起小男孩,小男孩就沿着这根绳子慢慢往上爬,藏在地下的人,就会用金属管或者竹竿支撑绳子,不停地把金属管或者竹竿往上举。这个小男孩就像表演钢管舞一样。
表演结束后,藏在地下的人就把最长的金属管一抽,粗绳的上面马上软了下来,这时只有中间的那根金属管支撑着,随后中间的那个金属管也往下一拉,绳子立刻软趴趴地跌落地面。
这门绝活就是利用人类的思维盲点,一般人往往想到从上面作弊,而不是下面,这样就轻易地让他们蒙运过关。
第三种解释,表演的场地同样是沙地或者枯井,地下同样藏着人,原理跟第二种解释差不多,但是绳子里面藏的材料不同,里面藏的是有节的钢环,跟蛇骨的结构差不多,并且钢环有两根铁丝。
蛇骨的结构很特殊,一节一节组成,并且十分柔软。如果蛇用力,骨头就会收紧,马上会变硬立起来,也就是利用这种原理,人站在地下室拉,就能实现绳立起来。
总结:不管是以上的那一种原理,它的难度都相当高。想要掌握神仙索的要领,那必须得有真本事,一般人是难以领会。因此,这门绝活失传了。
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外出打猎,不慎跌落摔伤,被人扶回住处后没几天,就病危了。他不想死,可他的命,早已由不得他了。
从马背上摔下来后,多尔衮就感觉自己全身无力,应该大限将至。可他真的一点都不想死。此时的他,年仅39岁,平定了江山叛乱,除掉了劲敌豪格,还把豪格的妻子收入府中,连顺治帝都改口称他为“皇父摄政王”。这是他最巅峰的时刻。他不想死,真的不想死。可他的命,早已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病危的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甚至都来不及赶回京城。顺治皇帝得知叔叔去世的消息,先是错愕,后是狂喜,最后悲痛欲绝。然后,他带着满朝文武,在东直门外五里迎接了多尔衮的遗骸。有人说,多尔衮是被人谋害致死的,毕竟,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战功赫赫,怎么可能从马上摔下来就病危去世了呢?这也太滑稽了。另外,喀喇城很荒芜,就算多尔衮真的坠马受伤,也该挑个好地方养伤。怎么就偏偏去了喀喇城?基于上述理由,不少人猜测,多尔衮英年早逝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阴谋。但有趣的是,无论大家如何猜测,都找不到任何有阴谋的证据。在历史上,真正详细记载多尔衮狩猎之死,是一本非常权威的史书,目前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它的名字叫做《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日记》。记载如下:(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戍时,皇父摄政王猝薨。我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即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在家里待着太心烦,就想要去郊外打猎,然后留宿在喀喇城,然后,多尔衮病情加重睡着了,最后,多尔衮突然去世了。这段记载没头没尾,看上去怪怪的,但是仍然藏着几个不寻常的关键点:第一,多尔衮身体不舒服,还在寒冬跑出去打猎。第二,多尔衮打猎之前,心情就已经不好了。第三,从病重歇息,到去世,仅仅相隔两日。综合这三个信息,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当时的情景。39岁的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待在家里怎么都不开心,便想到了去郊外打猎。按照正常人的逻辑,生病了应该好好卧床休息,寒冬腊月跑出去打猎,只会让病情加重。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个逻辑来推论多尔衮。因为,对于女真族而言,不开心、身体不舒服了,去打猎,是最好的散心方式,也是最好的休养方式。所以,习俗不同,真的会铸就一个人的选择不同。于是乎,身体不舒服的多尔衮,就带着一大群人去了郊外打猎。《清世祖实录》: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带上王公大臣的多尔衮,好不威风,踏着雪,一路离开京城。但很明显,他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从前,他可以稳稳当当就能控制的马,现在一度“打滑”。就这样,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就发生了。有着赫赫战功的多尔衮,在晃神之际,就从马上摔了下来,还受了伤。因为身边围绕着很多人,很快,多尔衮就被送到了附近的住所,太医、侍从、大臣都围了过来,询问他的伤势。但多尔衮并没有在意,他只当这是一场小意外。几天后,一行人来到了喀喇城,多尔衮的身体却急转直下,后面连起身都出现了困难。此时的多尔衮,才意识到问题大了。他有些慌了。他可是满清的摄政王,运筹帷幄多年才坐上这个位置,此后兢兢业业,平定各地叛乱,还铲除了劲敌豪格,正是享福的时候,可他却要死在这个荒郊野岭之地了。但此时后悔,已经晚了。老天爷没有给多尔衮新的一次机会。因为,多尔衮39年的人生里,他在很多事情上算尽了人心,却唯独忘记了保养自己的身体。而他的死亡真相,就隐藏在这个被忽视的细节之上。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大妃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从他出生开始,就体弱多病。 当时的女真族,还在以武打天下,崇尚力量,而多尔衮的身体娇弱,便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了。他的哥哥阿济格经常被父亲嘉奖,弟弟多铎也会被带出去见世面。后来,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牛录。(牛录,是满族生产和军事合一的一个组织,大约300人左右,每一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即7500人。)可唯独多尔衮,基本留在宫中,跟在母亲阿巴亥身边。好在,他的母亲阿巴亥足够受宠,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在多尔衮8岁那年,就让他共议国政。不过,在幼小的多尔衮心中,却一直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他也想要有健硕的身体,想要和兄弟们一样带兵打仗,想要成为大英雄。父亲不让他上战场,他就悄悄练习,勤学苦练,甚至不顾身体是否能够承受。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逼死了母亲阿巴亥。多尔衮既悲伤,又气愤,可他手上没有什么军功劳,也没有兵权,无法与皇太极抗衡。看着冲动得要拼命的哥哥阿济格,多尔衮只能拉住他:“额娘,是自愿的!”这时的多尔衮,就已经在心中暗暗发誓,他也有誓死效忠的军队,也要有别人无法忽视的军功。唯有如此,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家人。于是,在皇太极当大汗期间,多尔衮顶着他那不算好的身体,四处征战。他攻打明军,冲锋陷阵,击败锦州,从征察哈尔,招抚蒙古各部……到后来,皇太极居然开始担心多尔衮军功太高,常常亲自带兵,让弟弟多尔衮随行。这就相当于“御驾亲征”,多尔衮的所有功劳,都要记在自己头上。可即便如此,皇太极依旧盖不住多尔衮的光芒和功劳。1636年,皇太极论功行赏,他不得已给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封号。此时的多尔衮,还只有24岁。年少被父亲关心而压抑的英雄梦,多尔衮在24岁实现了,但代价是他的身体透支严重。 几年后,多尔衮又奉命修筑辽阳都尔弼城、盛京至辽河的大道,而后南征明朝,开始了激烈的松锦之战。两方都投入十多万兵力,焦灼两年多,最后时刻,皇太极带兵增援,多尔衮才取得胜利。此战之后,不到30岁的多尔衮,头一次对自己的身体发出了感慨:“颇劳心集思,亲自披坚执锐……体弱精瘦。”和他一起参加战斗的兄弟子侄很多,比他年轻的、年老的都大有人在,这一战虽然惨烈、持久、焦灼,但基本没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多尔衮自己也知道,他这不适合打仗的身子,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怕是想要整点幺蛾子了。不久之后,皇太极病逝,多尔衮终于有了登上帝位的希望。不管是论功劳还是论威信,多尔衮都当之无愧。可偏偏,皇太极的两黄旗,坚决表示:只能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此时的两黄旗,与努尔哈赤时期两黄旗的战斗力完全不同。经过皇太极的合并、改名旗,两黄旗已经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了。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拉拢了济尔哈朗,有两蓝旗的势力。如果两黄旗也与豪格誓死站在一起,仅有两白旗的多尔衮,很难有胜算。于是,多尔衮只能忍下心中这口怨气,釜底抽薪把福临推上了皇位,自己则甘居于辅政王之位。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退化。他再也不能向以前一样,四处征战、历经沙场了,最好还是休养一段时间,补一补底子。为此,他专门写信找留质在沈阳的李朝世子求药:俺荷国眷爱时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见俺有痼疾,非竹沥难治,而蒙惠得服便见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产,不得不求之于馆所者。(取自《沈馆录》)在信中,多尔衮找李朝世子要竹沥,它是李朝的特产,主要是清心去火。为了不让大臣知道,这次求药,多尔衮是偷偷进行的。其实,如果多尔衮能够放宽心,好生调养一段时间,他才30来岁,应该也能把身子养回来,不至于太虚弱。可是,多尔衮根本做不到。他全面开花地“糟践”自己的身体,用三件事情把自己一步步推向了深渊。第一件事:军国大事集一身,费心劳神。 当时的满清刚刚入关,崇祯自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经济崩溃、社会打乱,李自成、张献忠部队、南明的乱子到处都是。顺治不过是个几岁的孩子,顶着皇帝的头衔,根本指望不上。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他来决断。一方面,他要提防着大乱,另一方面,多尔衮还要放着豪格、济尔哈朗等人架空他的权力。对于多尔衮来说,身体固然重要,但权柄也绝对不可以失去。就这样,他一直以身体为代价,掌控满清大权。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多尔衮也会发一发牢骚:“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取自《清世祖实录》)大臣们以为,就只是简单的“不快”“疲惫”,但其实当时的多尔衮,基本上连看奏折都很费力了。豪格经常派人盯着多尔衮,他对多尔衮的身体,基本有掌控,忍不住口出狂言:“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取自《清世祖实录》)到后来,多尔衮又新增了严重的关节炎,膝盖处尤其严重,甚至到了屈膝下跪会影响行走的地步。于是诸位大臣联合上奏,希望多尔衮以国事为重,免掉自己的跪拜礼。虽然不拜祖宗和皇帝的行为有些猖獗,但这确确实实是因为多尔衮的身体太虚了,基本已经是千疮百孔。第二件事:心情郁结,难以疏解。 如果只是谋略上的军政压力,多尔衮或许还不至于30多岁的年龄,就有了五六十岁的身体。在顺治一朝,多尔衮表面风光的背后,藏着巨大的心情郁结。他是一个对权力有巨大渴望的人,他想要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从实际掌权上来看,他基本已经做到了。但是,在名份上,他从来都是个臣子,这就是多尔衮最大的痛。就连他自己也经常说,他的肝火旺盛,心情抑郁,基本上都是当不了皇帝导致的。“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取自《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三件事:沉迷女色,身子虚耗。 除了权柄,多尔衮还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他喜欢的女色,不是孝庄,而是无休无止的妻妾们。12岁那年,多尔衮有了第一个妻子,此后,他妻妾不断,还抢过豪格的老婆,也要求八旗给他送美女,更从朝鲜选了源源不断的美女……身体越是差,多尔衮就越是想要更多年轻漂亮的女子,仿佛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个30多岁的壮年小伙。可事实却是,不管小姑娘多么年轻,多尔衮都没办法回到30岁人该有的身体,只是一步步让身体更加虚耗,最后竹沥、生姜也补不回来。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那天,多尔衮做出了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外出打猎。 因为这个决定,多尔衮才会躺在喀喇城的床上,奄奄一息。他不后悔自己少年时拿身体冒险,拼下来的军功;也不后悔自己机关算计,手握军政大权,铲除政敌;更不会后悔自己的纵欲……因为他是多尔衮,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生来就不服输,不甘于人下。可是,他后悔自己来了这一趟打猎。这时候满清相对安定,政敌已平,他如果安安稳稳待在京城,怎么也能过几年畅快无忧的生活吧。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的脑子再也想不动了。所有的如果和假设,都化成了他登基的场景。他穿着龙袍,一步步走向太极殿,俯瞰着文武百官,双手往前展开:“众卿平身!”丧钟敲响,多尔衮卒。写在最后 与世人的印象不同,多尔衮是个先天不足的病秧子。可这个病秧子,却用自己的身体,书写了一个个满清传奇。不可否认,多尔衮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职业损耗”,他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在消耗他的寿命。放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是他还有权力集结医术高超的大夫,我想,多尔衮应该会更早死亡。但最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枭雄式的人物,妻妾成群,居然连一个儿子都没能留下,仅有一个没什么记载的女儿。如果多尔衮有儿子,他的人生履历又会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