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最初是军队中的困键兆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在魏晋之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2、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都御史”,简称督军、都督,以监督诸军,与监军相同,事成回师后则罢官。3、汉末、三国时期,都督一职获得较大发展,开始逐渐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军事首长的正式官名。4、晋朝初期,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诸军者地位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地位最低。持节亦分为三级,使持节汪租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有权力杀二千石以下之官。持节可杀无官位之人,在军事上,权力与使持节相同亮李。假节,则只能杀犯军令者。 假黄钺可杀持节武将,并非一般人臣所能持有的。 如晋在伐吴时,就曾以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总统六师。后来各级持节都督逐渐成为各级军事首长的官职,太康中期,州都督负责军事,刺史则负责治人,各司其职。晋惠帝末年,乃将两官职掌合一,不是重点防卫之州则只设有刺史而已。5、隋朝另设总管,大都督等职成为武官军衔,隋炀帝时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唐朝时改“大都督”为“骁骑尉”、“飞骑尉”,“帅都督”为“云骑尉”,“都督”为“武骑尉”。6、唐朝虽广设都督府,但是实行府兵制,军权集中在朝廷,地方都督几无实权。后来府兵败坏之后,军权多为持节的节度使或观察使所有。7、北宋时,都督多以亲王担任,但不常置。南宋时则多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在需要时出兵时加衔。8、元朝时,设大都督府,负责统辖诸部及地方军。9、明朝初年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负责节制诸军,洪武年间又设五军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但在明朝中叶之后都督又成为虚职。10、清朝初期,都督亦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后来被废止。11、民国初年时,各省之军事长官又叫都督,但之后又改为督军。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