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2])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主动发起的一场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使用“事变”一词则严重低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只有岩芹蠢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首埋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国府军战术作为可以分为“攻、堵、守、退”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8月13日到9月11日,国民革命军以87师、88师、36师率先进攻粗陪日本租界意图歼灭租界日军,但因无力切割日军导致日军增援反攻,双方持续增兵因此战线陷入僵持状态;第二阶段从9月12日到11月4日,两军卷入血腥的巷战,争夺对城市的控制;最后的阶段,从11月5日到月底,国民革命军遭到日本的侧翼攻击,向后撤退。上海于11月12日陷落。
图片是 送沪会战 国民革命军的一个机枪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