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战争历史,有的人经常当“事后诸葛亮”,擅长“马后炮”。把一些发生之际前途莫测、胜负扑朔的事物,以“事后明白人”的口吻说得简简单单、理所应当。其实许多战争,在当时异常复杂的局面下,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发生巨大逆转,是难以根据常理预测判断的。真正的当事者们,当时也无不茫然焦灼,谁也没有铁定的把握。
比如今人一提及林总、粟总等传奇将领,往往以一种“命运之神眷顾之人”的崇拜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诸多胜仗。殊不知,在这些战事正在进行时,他们同样寝食难安、夜不能寐,同样可能面临失败的命运。只不过我军手中积累的胜筹远远大于蒋军,加上这些优秀将领的出色表现,最终才化险为夷,取得胜利。但这种全局性的必然胜利,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战斗都能取得胜利。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孟皮雹良崮战役,是我军战史上的经典之战,写进了诸多教科书,但其过程之险恶和惨烈,是今人容易忽略的。直到解放后,陈毅元帅等战役的指挥者谈及孟良崮,仍然有些心有余悸,因为这场战役太惨烈、太危急,稍有不慎,战役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这场战役的蒋军整编74师,前身就是在抗战中赫赫有名的74军,参加过抗战时期几乎所有大型会战。其战果辉煌,是蒋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老军长王耀武升任后,74军军长由张灵甫接任。74军改编成了整编74师,虽然表面看是“军改师”,其实其实力大大增强,原来抗战时期的74军装备还比较杂乱,德械外加苏制装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全面换成了美式装备。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灵甫非常崇拜二战时期的美军名将麦克阿瑟,可以说是忠实的“粉丝”。他不仅从着装做派上模仿(一副蛤蟆墨镜架在脸上),而且极其推崇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蛙跳式战术”。
这种极其冒进的战术,必须有整体强大的战术配合和陆海空协同战术为基础,没有这些,盲目效仿是非常危险的。
而蒋军内部的相互拆台内讧,则是蒋当局失败的重要根源和顽疾。尤其像张灵甫这样得到蒋某人器重的“暴发户”,更是容易遭到同僚的嫉妒,这也是张灵甫悲剧的根源之一。
不过,张灵甫的74师在战争之初,的确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迫使粟裕兵团连连失利,不得不撤出奋斗了十多年的华东苏中苏北解放区,退入了山东解放区。
74师步步紧逼,不仅军事上占领,而且还开始讲求“民心战略攻势”。不过蒋当局所搞的民心基础并不在广大劳动人民,而是一直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而被我军打压的地主恶霸势力。他们组成了“还乡团”(据说是张灵甫发明),跟着蒋军“还乡”,反攻倒算,大肆屠杀,这也是蒋军最后必败的根源。
张灵甫为了尽快消灭退至山东的我军,同时也为了显露一下自己“战略家”的“才华”弯握仿,制定了一个非常凶险的“奇招”:他要亲率74师,突进山东解放区腹地的孟良崮地区,在这里搞一个“中心开花”,搅乱我大后方阵脚,然后由其它蒋军“正兵包围”,形成里外夹击之势。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是凶险与希望并存的“奇兵”之策,明显效仿美军的战术。可是问题是,蒋军是否能像美军那样协同合作?
张灵甫的确够胆大够狂妄,他自恃74师的强大实力,以及“老头子”对自己的器重,他不会不知道同僚可能拆他的台,但他相信“老头子”会玩命地逼他们,所以才如此狂妄。
实际上,张灵甫这个“奇兵”的确险恶,蒋某人也确实如他所料,向配合作战的各路蒋军下了“死命令”:“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敌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
孟良崮地区的百姓,在关键时刻坚壁清野,甚至把所有水井都掩埋堵死,事后证明,这个策略起到大作用。
孟良崮是一个山地,怪石嶙峋,虽然易守难攻,但水源缺乏,一旦被围是难以长久支撑的。所以双方都必须速战速决,尤其对于我军来说,不拔掉这埋纤个背后大敌,一旦被四面八方的蒋军合围,势必面临被全歼的命运,所以从陈老总到粟总,都豁了出去,要不惜代价尽快拔除孟良崮之敌。
孟良崮战斗非常惨烈,我军官兵不断发起冲锋,都被蒋军密集的火力打退。蒋军的阵地前,我军战士的遗体在最多处竟然铺了有足足七层之多!战神粟裕也不断因报上来的伤亡数字急得发火:“不要给我啰嗦伤亡数字,我不要数字,我只要孟良崮,我只要张灵甫!”
这时,老百姓的坚壁清野之策发挥了作用。没有水,蒋军的马克沁水冷式机枪遇到了大麻烦,因为这种机枪需要不断往枪筒里注水,以冷却机枪枪管,现在没有水,机枪枪管打得红彤彤,却无法冷却。急得蒋军士兵只好撒尿浇在上面冷却,却只是杯水车薪。最后,很多机枪枪管都变形、炸膛、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