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族服装货源哪里拿货,现在的56个民族分别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变过来的?
我们常说“56个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个民族,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演变过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认识一下这个大家庭的全貌:
1、汉族
汉族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经历人类的历史长河从未中断过、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
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境内,以农业为主。
3、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称谓,有着悠久的历史。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节”等。
4、保安族
历史上曾被称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全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聚居在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以农业为主。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6、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称,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
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汉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8、朝鲜族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达斡尔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春节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也称为“阿涅”。
10、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汉代被称为“滇越”,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边境内西双版纳一带,泼水节是其最盛大的节日。
11、德昂族
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于古代濮人,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有关。
12、东乡族
主要聚居于甘肃省境内,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13、侗族
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主要从事农业,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蛮”、“峒苗”等。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吃新节等等。
14、独龙族
千百年来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东独龙河谷。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
15、俄罗斯族
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16、鄂伦春族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及黑龙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带。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他们的祖先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
17、鄂温克族
世代居民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地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敖包节是其宗教节日,春节也是固定的传统节日。
18、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节日众多,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当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萨克族
哈萨克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语的一些游牧部落,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21、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萨满教。河灯节是其民间传统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
22、回族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节日为开斋节,又称大开斋,解放后被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诺族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多在农历腊月进行。
24、京族
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25、景颇族
来源于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最大的节日是目瑙纵歌。
26、柯尔克孜族
世代以游牧为主,清代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
27、拉祜族
源于古代氐羌系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传统节日有拉祜年,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
28、黎族
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百越”的一只,主要聚居于海南岛通什镇等级地,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
主要居住于云南滇西怒江地区,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30、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1、满族
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则称“女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32、毛南族
是世代居于广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33、门巴族
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
34、蒙古族
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东岸一带,最初只是蒙古诸部队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以成吉思汗为蒙古部统一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是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35、苗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主要颁布在贵州(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36、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族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37、纳西族
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名为纳西族,一直与汉族来往密切。主要聚居于云南丽江地区,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
38、怒族
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39、普米族
自称”普英米“,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与当地民族杂居。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40、羌族
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41、撒拉族
元朝时,其先民从中亚撒玛尔罕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后来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42、畲族
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杂居,畲族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传统节日,也称“乌饭节”。
43、水族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区域,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和卯节,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44、塔吉克族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的主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
45、塔塔尔族
史称“鞑靼”,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乌鲁木齐等地。节庆、礼仪食俗与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传统节日为“撒班节”,又称“犁头节。
46、土家族
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端午节吃棕子,重阳节打粑粑,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
普遍认为来源于辽东鲜卑族的吐谷浑,4世纪迁入青海南部和甘肃南部,7世纪躲避战祸迁居中今宁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其庆祝丰收的狂欢节,许多节日与宗教相关。
48、佤族
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只,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云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维吾尔族
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么湖一带的牧民,受部落战争影响,迁徙西域(今新疆)。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起源于伊斯兰教。
50、乌孜别克族
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后逐渐进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
51、锡伯族
源于古代鲜卑人,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18世纪中叶迁住新疆伊犁地区,繁衍至今。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西迁节是其重大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52、瑶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汉族的主要节日外,还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30多个,如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等。
53、彝族
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火把节是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4、仡佬族
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百濮”,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55、裕固族
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迁徙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直到3岁才第一次剃发。
56、壮族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为春节。
出嫁闺女怎么给父亲上五七坟?
我是湖南人,五七那天是以女儿祭祀为主的。同时,五七也是 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大家都知道,一个老人走了,其实是有很多讲究的。不过有一句话叫十里不同俗,具体有什么规矩得根据各地风俗来说。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什么是五七:以我老家传统来说,人死了将后事办完,然后会每隔一个星期给亡者做一次祭奠。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这些日子除了五七,通常不用太过隆重,心里记着,准备一点朴素的饭菜,或者由儿子烧点纸钱即可。只有五七这一天,是由女儿女婿买东西回娘家主理祭祀的。五七,具体来说,是以死者走的那天计算,第35天。为什么选择给父亲烧五七?我父亲是2019年初走的,我们几姊妹稀里糊涂在族里人的指导下办完后事。我之前也是很不讲究一个人,从不善于表达。甚至没有来得及说一句:我爱爸爸之类的温馨话语。但自从他走了,感觉很后悔,很多话从来没有来得及说出口。总觉得自己为之做的太少,就听了过来人的建议,给办了一场五七。我准备的东西有如下:买了一些父亲生前爱吃的小食,其次就是一些常见的祭祀用品。有花、香、纸钱、纸车子、纸金元宝、纸聚宝盆,纸别墅、纸手机、纸香烟、纸衣物、纸袜及鞋帽等等……这里头最重要的是香与纸钱,其他的东西可以根据当地风俗或是看着准备就好。除此之外,我还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把一些没有表达出来的心情都写了上去,算的上是一些迟来的心声吧!五七祭祀过程:说几句话,大意是喊一下。如果不想开口,也可以用纸写上被祭祀者的名字,做成一个封皮烧着。然后烧纸钱上香,便将以上其他东西都烧了,流程就和之前烧纸钱一样的就可以了。这一步要记得注意安全,切记不可随意离开,以免引发火灾。这个地点可以选在坟前,如果实在不方便前去,也可在之前办后事的灵堂替代。这个仪式较其他日子来说,会比较讲究一些。除此之外,还需要女儿准备一桌饭菜,最好是可以亲手制作。菜色可以选择死者生前喜欢的一些食物,做好了放在灵堂摆好,要记得在桌上准备多一副碗筷,倒上酒,敬上茶。到了晚上,我在父亲生前住的房间,整理好床铺,叠放好几样留作纪念的衣物。同时准备好毛巾和洗脸水等物。整个过程不难,但其实挺令人很难受的,毕竟人都不在了。之所以做这些,纯属寻一个心理安慰。
楼主所问的,需要准备的东西我觉得大致也是我以上说的那些。为了更周到,最好是查一下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问一下当地懂这些的老人,那样就再清楚不过了。这里头最重要的,其实是诚心。
?写在最后:关于祭祀,很多时候大家心里都明白,往往都是活人给自己的一个心理安慰,但这恰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啊,体现出我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不忘怀!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每到清明和中元节的时候,都会给已故的亲人祭祀的原因。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走完人生的每一天,一辈子不长,在有限的生命里,更重要的是懂得珍惜眼前人,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湖南坪阳侗族再生人是真的吗?
所谓“再生人”顾名思义就是转世投胎再世为人之人。7000余名乡民中居然有110名再生人,他们完全记得自己的前世经历,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前世是头猪,以致现世看到当村屠户就拼命逃跑。如此高比例的再生人,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生命已有的认知,也使湖南怀化通道县坪阳乡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再生人群居地。
坪阳乡位于通道县最南端,地处湖南与广西交界深山之中,多为侗族村寨,昔日因交通闭塞鲜有人知。近年来坪阳乡频繁爆出再生人神秘传闻,遂成世人探秘焦点。其实有关再生人的传说在坪阳乡古已有之,当地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坪阳乡谱头寨有一位吴姓男孩。男孩1岁多时,被家人抱着到村里游玩,每每看到村中屠户容某就无休止哭闹。当时因为男孩还不会说话,所以家人对男孩异常表现也不明所以,只能有意躲着容某走。
到了男孩3岁时,男孩看到乡邻在野外挖菜,经常会告诉乡邻那些菜苦,那些菜辣不好吃。乡邻都笑说:“你这么小,能知道啥?”谁料男孩竟说自己前世是头猪,吃过这些野菜,真不好吃。
同时男孩看到屠户容某依旧害怕,只要看到容某影子,撒腿就往家跑。家人问男孩为何如此害怕容某,男孩的回答令所有人目瞪口呆。
男孩说自己的前世是外公家养的那头大白猪,有一天容某带人来买猪。白猪见势不妙就往家后山上跑,却仍被容某捉住,所以现世看到容某就拼命逃跑。
男孩的话在乡间一传十,十传百,吓得屠户容某怕遭报应,竟立地成佛放弃了屠宰行当。乡民们知道了吴姓男孩前世是猪,就不再叫其名字,而是直接称呼“小白猪”。据说这个名字一直叫到现在。
吴姓男孩这种人畜互相转世投胎的传说,确实令人感觉诡异,但其中也有一些疑点。譬如现实生活中小孩子看到高大的男人害怕,也是常有之事。容某是否因身材高壮魁梧才让男孩害怕呢?还有男孩说前世是猪,我们且不论猪是否有意识与记忆,我们即便找到与那头白猪有血缘的猪,也无法求证此事真实性。
可坪阳乡还有许多再生人,不仅寻找到了前世亲人,而且还与前世亲人如亲属般互相照顾来往。其中最典型的再生人就是一位名叫石爽人的侗族妇女。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可石爽人对侗语并不熟悉,反而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也许有人认为石爽人一定是在汉族学校上过学,所以才学会了汉语。但石爽人却说其没上多长时间学,她会说汉语皆来自前世记忆。
据石爽人回忆,她在一两岁时突然开窍忆起了前世家庭与亲人。石爽人说其前世生活在距坪阳乡不远的一个汉族村寨,名叫姚嘉安。1962年,姚嘉安与婆家大嫂一起到山上种植豆子,收工后在池塘边洗了洗脚。不知是中毒?还是突发急症?姚嘉安回到家就突发高烧,并且浑身痒的难受,熬了3天终不治身亡。
现世的石爽人清楚记得,那天自己突然脱离身体漂浮起来,就如围观群众那般,看着前世家人如何为其料理后事。后来她越飘越高,又随着许多人一起登山爬坡,终投胎成了现在的石爽人。
石爽人前世病逝时,留下1女1儿,当时儿子只有几个月大。石爽人想起自己前世以后,因思念前世留下的儿女,曾想去认亲,但又怕前世家人不信,也只能不了了之。
石爽人10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点名,突然听到“何峰春”与“何双叶”两个名字,简直要惊呆了。不会这么巧吧?难道自己与前世儿女成了同班同学?因为这是自己前世亲自为两个儿女取的名字,再有前世儿子只比自己大10个月,这一切也并非不可能。
后来石爽人经过了解,同学何峰春与何双叶确实是其前世儿女,可其又怕吓到两个孩子,一直未挑明身份,只是暗地往课桌里放些吃食,偷偷关心着两个孩子。
但石爽人性情开朗,也是个藏不住事的人,遂常与别的同学叨叨前世儿女的事。很快何家姐弟就知道了石爽人是其前世母亲的之事,就回家告诉了奶奶,也就是石爽人前世的婆婆。
何家奶奶闻讯就想把石爽人叫来对质一下,石爽人一听那就干脆上门认亲得了。于是石爽人来到何家,不仅说出了前世住在溪边的房间,还说出了前世丈夫是生产队电影放映员,甚至还说出了前世丈夫洗澡时习惯唱红歌的秘密,这可是只有夫妻之间才能知道的隐秘细节。
反正何家上下都相信了石爽人就是前世的姚嘉安转世,自此两家人互相来往,亲密的就像妈妈与儿女一般,不仅何春峰姐弟看到石爽人一直喊“妈”,甚至何家父亲(石爽人前世丈夫)去世前病重期间,还将石爽人叫来帮忙调养身体。
据说何家父亲在世时,每每看到孩子们要上山为母亲送清明,都会说“还送什么清明?你们把那个人喊过来不就行了。”
如今年逾5旬的石爽人,现世丈夫已经去世,现世唯一的亲生女儿远嫁他乡。于是她每每思念孩子了,就像寻常母亲那般去何峰春家串亲,而何逢春也依旧视石爽人为前世母亲,有时会给石爽人送点钱,或是帮忙修缮房屋。
因年代有些远,何家奶奶与父亲都已去世,我们无法查证石爽人再生传说的真实性。而何逢春姐弟,也只是因为相信奶奶与父亲的判断,才坚信石爽人就是前世母亲。
一个母亲转世投胎与前世儿女成为同学,已经够让我们惊诧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可坪阳乡还有更令人惊诧的双胞胎姐妹再生人,居然是前世一对闺蜜转世而来。
据说上世纪80年代,坪阳乡都垒侗寨有一对不离不弃的闺蜜,17岁的石婄戊和13岁的姚婄罗。有一天姚婄罗因贪玩受到父亲斥责,于是这对闺蜜就萌发了轻生念头,居然双双喝农药轻生了。
几天后,坪阳乡新寨村吴局聪夫妇诞下一对双胞胎姐妹,取名叫吴彩和吴航。据吴局聪的妻子杨现花回忆,这对双胞胎女儿自幼就跟小神童一样,特别乖巧懂事,但二女儿吴航3岁时的一番话,直接令其彻底傻了眼。
吴航3岁之前喜欢睡觉,说话也不是太清楚,可3岁后的一天,突然说自己不叫吴航,而是叫姚婄罗,姐姐前世则是石婄戊。杨现花不相信,可吴航却说起了姚婄罗与石婄戊生前经历。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姚婄罗母亲杨培中耳朵里。当日失去女儿有多悲痛,杨培中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就有多兴奋,马上到吴局聪家求证此事。而吴航姐妹一看到杨培中,就像看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投进怀里不舍得离开。
杨培中听吴航说起家中东西如何摆放,家中还有什么事发生,那是一清二楚,明摆着就是女儿姚婄罗。那位因责骂导致女儿轻生,而一直深深自责的姚家父亲,看着眼前似是而非的女儿也是百感交集,好像女儿又重新回来了。
就这样吴彩与吴航前世今生的父母,与她们都相认了,三个家庭也是相互来往其乐融融。前世父母对吴彩姐妹十分疼爱。而姐妹俩也十分留恋自己以前的家,时不时就去前世都垒的家看看,让年事已高的前世父母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据当地人说,在坪阳乡像吴彩、吴航这样与前世亲人相认,互相来往的事例还有很多。可是世界上真有拥有前世记忆的人吗?如果没有,难道这是一场集体编造的谎言吗?
其实有关再生人的事例,在历史上也并非无迹可寻。譬如1933年,印度德里的一位7岁小女孩迪比,有一天突然对母亲说不是德里本地人,而是居住在马图拉城的马图拉人,甚至还说出了前世马图拉家中情况。
迪比的母亲感觉很震惊,遂将此事上报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对此也很重视,就带迪比到马图拉实地考证。结果现世从未离开过德里的迪比,居然一到马图拉,就用马图拉语与当地人热情打招呼,甚至还熟门熟路找到前世在马图拉的家,并与两个前世孩子相认。
几十年过去了,也没有人能拿出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解释迪比事件。那么坪阳乡再生人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
据专家介绍人一旦死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可以说是全部结束了。而另一种生殖过程就是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以孕育新的生命。所以说记忆不应是与生俱来的,婴儿一出生并没有记忆,其日后无论是说话,还是通过动作表达某种含义,都是从周围环境通过学习得来的。
简单说就是按照现有的科学理论,坪阳乡再生人现象不可能存在。可为何坪阳当地人会对再生人现象深信不疑呢?当地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专家,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
在民俗专家看来,侗族人素来信仰万物有灵,周边环境无论是山水、树木还是石头,只要有些奇怪的地方,就会认为这里附有灵性。
而坪阳侗乡地处偏僻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坪阳自古就是瘟疫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乱频发之地,这就相应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以致当地人对死亡产生了一种恐惧。
于是坪阳侗族人为了满足一种心理上慰籍,就认为亲人的身体只是离开这个地方,但会转回到这个地方生存,所以就出现了灵魂出窍与转世投胎的各种再生人的说法。
简单说就是通道县坪阳侗乡再生人现象,应与侗族特有的生存环境与文化根基有一定关联。但民俗专家的这种观点也遭到了强烈反驳,并有人举出了人有灵魂的例子。
190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医院有一位名叫麦克特嘉的博士,发现病人死亡过程中体重会以每小时1安士(28.43克)的速度递减,而病人在死亡瞬间体重会突减3/4安士。
而10年后,一位叫卡特的美国博士重新论证麦克特嘉的观点,并在称量体重之外,又利用一种名叫迪西亚宁的染料,通过染布的方式观察病人身体。
相当诡异的是,卡特发现病人死亡瞬间,有一种犹如雾一样的发光体从病人体内慢慢升起,然后印在那块染布上。而那块发光体又慢慢地变成与病人身体一样的形状,然后漂浮到窗外神秘消失了。卡特赶紧称量病人体重,不多不少恰好减少了3/4安士。
后来又有许多专家重复了卡特的实验,结果惊人一致,于是专家们就认为人的灵魂有质量。既然人的灵魂有质量,那么人的灵魂就是一种物质,而它又以怎样的物质形式存在呢?有的专家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生物电,也有的专家认为人的灵魂就是一种电磁波。
人的灵魂到底是什么?至今还处于研究阶段。所以我们现在既无法肯定再生人的存在,也无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实锤再生人的存在,只有等待科学进一步发展才能彻底揭开再生人之谜,现在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通道县当地政府对再生人现象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目前现代科学无法解释情况下,保持再生人的神秘感,并藉此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湖南通道县坪阳乡再生人的传闻,确实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许多人慕名前来探访再生人之谜。据说坪阳乡每位愿意讲述前世经历的再生人,都会或多或少得到来访者的礼物或红包,甚至还有再生人家庭已打算开办农家乐。
不知你们如何看待湖南坪阳再生人现象?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也许就像一位再生人父亲杨刚廷所说:“管他前世是什么,现世活好了就足够了。”
湖南哪些地方允许土葬?
土葬是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传统但占地面积大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地区级以上城区不允许土葬,下面的县级,包括县级市 有些地方采用的是火葬与土葬相结合!
湘西自治洲,怀化,永州,郴州等地区和市可以允许土葬,还有邵阳,益阳,常德,株州,湘潭,岳阳等市农村地区也可以允许土葬。
湘西有哪些少数民族?
湘西少数民族有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6个,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婚姻家庭关系而迁入的少数民族有36个,即壮、维吾尔、满、蒙古、畲、布依、彝、黎、佤、仫佬、哈尼、藏、朝鲜、傣、拉祜、水、锡伯、纳西、毛南、布朗、傈僳、景颇、基诺、普米、羌、柯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东乡、德昂、怒、高山、裕固、京、保安、独龙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