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建设稳步推进,其中,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措施,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被隔离成33个局域种群。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一些孤立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增加了小种群消失的风险。
野化放归,是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建立了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监测技术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如今,圈养的大熊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幼仔学习野外生存技能,幼仔们也学有所成,开始融入野外生存环境。
大熊猫妈妈带幼仔学习新技能
一大早,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里,正在接受野化培训的圈养大熊猫“田田”的幼仔,今天要和妈妈一起去解锁新技能啦。
从出生起,熊猫幼仔就在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半野化”培训圈内生活,跟着妈妈逐步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幼仔到了1岁左右,就将转到大一百倍的大型培训圈内,在妈妈的陪伴中继续学习。这是熊猫中心首创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经过半小时车程和1小时的徒步爬山,记者跟随着“田田”母子来到了它们的“新家”。
闸门一开,“田田”母子一前一后,灵敏地爬上陡坡,开始“考察”新环境。不一会儿,就钻进丛林中,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幼仔将由妈妈带领,在20多万平方米范围的山林里,继续学习空间识别、天敌识别、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危险等生存技能。而熊猫中心的工作人员会身着伪装服,在培训圈内外,持续关注它们的动态。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牟仕杰:通过“田田”脖子上佩戴的这个GPS定位项圈,和幼仔脖子上戴的无线电(颈圈),来监测它们在培训圈里面的这个活动情况。有的时候我们要进去,观察它们采集竹子的情况。
“毕业”后放归野外 大熊猫小种群恢复壮大
从出生起,这些熊猫宝宝们就跟随妈妈生活,要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那么,它们学得怎样样?学成后又会去哪里?
在“田田”母子开启它们第二阶段“学习”生活的同时,圈养大熊猫家族里的另外两对大熊猫——“博斯”母子、“知春”母子,已经在第二阶段野化培训有半年时间了。
野化培训“毕业”后的大熊猫又会去哪儿??在全国33个野生大熊猫局域种群中,有22个存在灭绝风险的孤立小种群。地处小相岭山系的四川雅安石棉栗子坪,因大熊猫数量少、当地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低,这里成了率先采取人工主动干预手段的地方。目前,栗子坪一共放归了8只经过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存活的均已到达繁殖年龄。
今年1月,石棉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大熊猫妈妈带着一只约1岁半的大熊猫幼仔的场景。2月17日,另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两只大熊猫在雪地中交配的画面。这些监测数据表明,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小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壮大。
而在全国,我国已形成小相岭栗子坪、龙溪-虹口、大相岭共三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地。20多年来,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12只圈养大熊猫,其中存活10只。大熊猫的成功野化放归,促进了小相岭和岷山南端的两个大熊猫小种群复壮。
我们是大熊猫“捡屎官”
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任务是: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同域物种分布调查、栖息地修复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活动。网友们也称呼他们为大熊猫“捡屎官”。戳视频↓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大山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