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芯片的回归 给芯片封锁一记重拳

有消息称,华为麒麟芯片下半年有望重返市场。

2020年9月15日,是所有了解华为人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天起,美国对华为禁令正式生效,包括台积电、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

麒麟芯片沉寂两年,2023王者归来?

或许,华为Mate60将搭载最新的麒麟985X,又或许,华为新机将会支持5G网络。但大概率,这一次不是“旗舰芯”,而是以中端芯片的形象登场。

所谓定位“中端”、追求“性价比”,实际上,是制造工艺相对落后。据悉,麒麟芯片将由中芯国际代工,制程相当于台积电的7nm工艺。

目前我国的芯片制造企业中,还没有一条完全国产化的产线,也没有一条完全脱离美国技术的、实现量产的产线。从这一点来看,2020年9月15日以后,几乎所有芯片代工厂都无法给华为提供产品。

麒麟芯片是“纯国产”吗?麒麟回归,可以认为国产手机处理器已经可以独立研制和生产了吗?麒麟芯片是“纯国产”吗?手机的CPU和电脑CPU不同,是一整套系统,称为手机SoC,是集成了CPU、GPU、ISP等组件的一套系统。其中,GPU芯片等关键核心芯片技术,华为还没有完全掌握。因为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英国ARM架构,华为麒麟芯片就采用ARM的“亲儿子”Mali系列IP核。

另外,除华为麒麟芯片外,苹果的A系列芯片、高通的骁龙系列芯片,大多是交给台积电代工生产。

可以理解为,采用ARM架构是盖房子有了“砖头”和“钢筋水泥”,交由台积电代工是调用了“施工队”,“施工图纸”则需要芯片设计厂商自己来完成相关设计。

华为没有CPU架构的核心知识产权,但是拥有通信组件的核心知识产权。目前,全球拥有5G基带芯片的厂商,主要集中在5家,分别是高通、三星、联发科、华为、紫光展锐。华为5G基带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一度高达54.8%,在2021年市场份额几乎为0。2022年,高通以61%的收益份额不断扩大优势。

近年来,华为加大了布局自主产业链的决心,于各个“卡脖子”领域深度研发、合作、投资。2022年华为研发投入1615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25.1%,管理层表示研发投资是华为构建长期、持续竞争力的核心。今年4月20日,华为宣布实现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发,并完成对旧ERP系统的替换。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华为公开了一种芯片堆叠封装专利,在半导体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华为在实现自主可控的道路上持续投入。

从半导体产业整体而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在通信装备方面,国产芯片已实现部分进口替代,应用处理器和通信处理器中,国产芯片占比分别达到18%和22%。

但目前在终端应用的核心芯片中,国产芯片占比仍较低,在计算机系统、通用电子系统的终端核心芯片上,国产芯片市占率仍接近于零,在内存设备和显示系统中的国产核心芯片市场才刚刚起步。

华为战略性投资,布局半导体全产业链

无论麒麟回归与否,“中国拥有一款不含任何美国技术的芯片”的论断都还下得太早,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随着美国制裁的升级,华为意识到只做芯片设计的弊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华为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芯片生产,中国企业只做了设计,这也是教训。

2020年10月,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牵头组建了“下一个G联盟”,高通、苹果、三星、诺基亚等几十家信息通信行业巨头加入,华为和中兴却不在其中。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岩认为:“搞‘小圈子’,一方面导致各国在研发投入、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出现冗余或浪费,也增加了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和研发难度。”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信息技术服务商之一,华为芯片断供以及在那之前的集中囤货所带来的影响,开始一波又一波地在全球产业链上下游荡开。美国拉拢一众“盟友”限制华为业务发展,华为的发展逻辑也不必只限于“单打独斗”。

2019年4月,华为注资7亿元成立哈勃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专注创业投资业务,开始在资本市场密集布局。

其实在更早的在2010年前后,华为就投资了暴风、昆仑等互联网公司,但是没有激起很大的水花,华为本身习惯于B2B运营商思维,不熟悉B2C游戏规则,最终股份被稀释以至完全退出,算是初入投资业交了一笔“学费”。

2020年9月,哈勃收获了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专注于高端模拟芯片的设计和销售的公司思瑞浦;而12月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核的灿勤科技也登陆上交所。此外,东芯半导体、山东天岳、好达电子等多家被投公司都在推进上市进程。对于一个成立仅仅一年多的机构而言,这样的投资业绩十分亮眼,因此有人称“华为的投资能力堪比顶级VC”。

华为哈勃投资的超过60个项目,主要围绕芯片制造产业链、芯片软件产业链、汽车电子、5G产业链,这几个正好是华为的核心业务,也是华为受美国出口限制最严重的技术领域。

华为对外投资有着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企业发展的中早期入局,战略性投资意味浓厚,华为会给予被投企业订单支持,往往会成为该企业的第一大客户,比如华为氮化镓GaN充电器就是天岳先进、鑫耀半导体制造生产销售。

华为需要行动起来,“化整为零”,进行半导体产业链布局。也有业内人士直言:“可以理解为是赚钱加产业,双轮驱动。”

投资是提前锁定产能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国产化率较低的FPGA、DSP、模拟、射频、存储芯片等环节,以产品和订单帮助被投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对华为来说,做投资不只是为了获取投资回报,从战略投资到更早期的介入,都体现出华为扶持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决心。

华为围绕产业上下游“硬科技”为主的投资,还赶上了注册制全面推行的好时机。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经过了4年多的试点后,今年2月正式在全市场推开。“注册制对企业的规模有一定要求,但并不仅仅看销售的利润指标,会更综合性地看待企业的价值,包括市值、增长潜力、技术优势等。”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表示。

暴风下的平静,行业潜心基础研究2020年9月17日,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到北京,访问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为芯片被断供前后,他密集拜访了6所院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据报道,一路上,任正非一遍又一遍地提: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基础研究。

2020年9月25日,华为芯片断供的第11天,中午12点,在华为全球重要研发中心之一的华为北京研究所,员工们正从各个大楼涌出,向食堂聚集。食堂内,员工言谈举止照旧如常,据记者观察,少有人提及华为断供、芯片话题,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该干啥就干啥”,至于工作节奏则是“早已经提了上来”。另一边,作为员工休息区的文体大楼内,贴着标语“如履薄冰不畏艰难”,和其他业务大楼相比,这里即便在休息时间,也是空荡荡的,咖啡厅、健身房无人光顾。

处在暴风中的华为显得格外平静,产业链已经风起云涌。

突破美国的科技封锁,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都在发力,不只是华为一家公司在积蓄力量。头豹(上海)研究院TMT行业首席分析师刘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大国产芯片产业投资布局不应该是华为一家所为,整个行业需要不断补足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空缺。

作为曾经国产手机的领头羊,华为虽然被限制,但是一直在挣脱封锁、一直在钻研新技术。

练好内功、站稳脚跟,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各企业协作共生、互惠共赢,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更是推进半导体产业链发展题中的应有之义。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