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服装加工厂找订单货源,汉族为什叫汉族?
(水畔,居的一戴冠夫,是汉字意思)
黄帝,不是皇帝,黄字是黄种人人种的黄字。
炎黄二帝,炎帝是总族长,黄帝是带领青壮守卫人群及外出采集渔猎的首长。
一个族长配四个通讯员,一个首长配四个通讯员,一个大巫师配四个记行员。共理自人群,此为三老四少制,有称为全称的三长老四少保式。
没王概念时全用三老四少式。只不过黄帝入中塬以后,巫师各用各人群的大巫师为总巫师了。即谁执政谁族的大巫师为总体人群的总巫师了。
黄帝没入驻中塬以前,由炎帝为族长,共公.蚩尤.祝融.刑天为四少保,各用自族首长巫师为大首长大巫师式。
黄帝击败炎帝,迫炎帝同盟,击散四少保,才建三长老四少保制。
自此以后,因首长与外界各族接触,族长守家,渐与外族联盟被首长主持更便捷,从而首长名气巨大,族长名气萎缩了。但炎黄次序不可易位,原重要位仍是炎帝,黄帝仅辅政可见一斑了。
(玉佩饰挂于王胸前的)
黄帝名气大成人文始祖,炎帝是族长称为人祖。
黄帝是,轩辕族里一分支,居姬水处,与驯兽族里一支驯蚕部族通婚,因轩辕是木匠公职人群,黄帝部族会制木器,用轩辕门为居地标识,造木屋,穿丝绸,得号华字。即华丽的华辞。
(轩辕门式样)
炎帝,居姜水,占中央位,得号中字,即中央的中辞。
自此,中塬又称中华了。
黄帝控武备名气太大,中华人群渐简称自叫华人了。
黄帝受追捧,除华服美饰及武备外,主要是改炎帝采用的自居地内奠酋长最佳人,入地埋下为凭证方式,成植当地最宜佳木为凭制,大得人心促成的。
自此,再后来的执政人,须是炎黄二帝的正统正宗传人,才可承职承位。
(酋长头插雉鸡翎)
传至尧,发大洪水,禹治水成功得帝位。其子启,杀受禅人,承帝位,开父子相承式。
启,建创夏屋,得夏号,承帝职,获夏朝朝号。自此父子承帝业开始。
大禹治水成功,把中塬细分成九个行政区划,并颁给帮助治水的各族所铸顶,凭顶居于九个行政区划内,无顶的不可入驻其内。此为大禹铸九顶划九州。
这是把其他黄种人排除“我们人群”之外的体现。即没来帮治水的族群,不再是我们人群的人了。
启承帝位,因凭顶拥居地,表示有饭吃,改顶,为釜的锅式鼎形式了。现老百姓称有无吃饭的家伙了,即揣有饭碗了。
(编钟腹部小柱,是大禹铸的顶式样)
商朝周朝全以鼎为帝传承凭证。
(釜的锅式鼎)
商为墒,湿润地沼泽意,也是熵,初燃火意。是祀炎黄二帝与共祖的祭祀主持人的部族,其共祖放置于亳地,商地距族长居的淮阳南不远的泽地上,雨则泽,旱则平坦阔地,集各族于此,斋戒,再赴祖灵安置的亳处供拜祭祀。
因此,商人可代夏人。
周,是墒地四周保卫人。从而可伐商。
这是当时以居地为名现象,所以黄帝名姬人,炎帝名姜人。
秦始皇又缩小地盘,仅七雄诸候地是中塬地了。且连各北方诸候的北边城墙,为长城,划区出耕种区与牧业区界线来。
秦乱,刘邦受项羽赐封居于四川的汉中地内,项羽仍返楚地居住,仍恢复周朝时各候邦国式。
(仪服,高华服,用于仪式上穿戴的服饰,因具礼仪之邦名号)
刘邦坚持秦始皇中央集权,任派地方长官的郡县制。嬴了,随用原封居地汉中名,立自王朝为汉朝。
用号汉,不再是汉中之汉,而是天上银河所简称河汉的汉了。
刘邦立的汉,因击突厥匈奴等影响亚洲欧洲,从而才有罕.汗等词传用至今的。而罕与汗用于王称词的。
长久于汉朝治下,其域内人就以汉人自称了。
自此中华人又称汉人了。再后世统一为族群式,才出现汉族一部来。
中国史上的自称词由:中廓,中塬,中华,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称呼着的。
(红色物,是豆的两半,用于村庄庙寺里的掷爻,是阴阳图早期形态)
而追究的正统正宗之根是奉行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哲学的人群,春秋时被阴阳替代了。现愿用矛盾替代阴阳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中国史上最短命的开国皇帝是谁?
自姒启(夏启)开创家天下制度、建立世袭制王朝夏朝以来,至末代皇帝溥仪在宣统三年十二月(阳历是1912年2月)宣布退位、清朝灭亡为止,中华正统王朝共计经历二十二朝(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刘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宋(赵宋)、元、明、清),而新、蜀汉、吴、北朝诸国、辽、金、西夏等朝(国)则均不在中华正统史观、即“正朔”之内。在天命哲学理论、中华大一统思想、以及儒家华夷之辨等正统史观和王朝传承有序的政治概念之下,正统史书将新附于两汉;蜀汉、吴附于魏;北朝诸国附于南朝;辽、金、西夏附于两宋。而其余十六国、十国等地方割据政权,就更加不被承认为正统王朝了。
但蜀汉、吴、北朝诸国、辽、金、西夏等朝虽然不被纳入正统王朝传承中,各朝的皇帝还是被史书所认可的(新莽例外,王莽被正统史学家痛恨了两千年),十六国、十国的皇帝也一并被纳入历代帝王名录中。而中华上古三朝夏、商、周,最高统治者并没有皇帝的称呼(夏称后、商称王、周称天王、天子),直至秦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天下,秦王政以自己的成就“功盖三皇、德兼五帝”为名,建“皇帝”称号开始,中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才开始自称“皇帝”。
自秦至清,十九代王朝中,在任正统皇帝数量为:秦二人,两汉三十一人,三国共十一人,两晋十六人,十六国共七十八人,南北朝共五十九人,隋三人,唐二十一人,五代十国共五十五人,两宋十八人,辽金西夏共三十五人,元十五人,明十六人,清十二人。合计四百零五人。
虽然说是十九代王朝,但因为汉、晋、宋三代各自分为两朝,再加上新、蜀汉、吴、北朝诸国、辽、金、西夏等朝(国),所以实际上拥有“开国君主”身份的皇帝一共是三十三人,而各开国君主寿禄长短不一,分别为:
秦:始皇帝嬴政,生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崩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年五十岁。
西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崩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年六十二岁。
新:王莽,生于汉初元四年(前45年),被杀于新地皇四年(23年),年六十八岁。
东汉: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生于汉建平二年(前5年),崩于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年六十二岁。
魏:魏世祖文皇帝曹丕,生于汉中平四年(187年),崩于魏黄初七年(227年),年四十一岁。
季汉(蜀汉):汉昭烈皇帝刘备,生于汉延熹四年(161年),崩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年六十三岁。
吴:吴太祖大皇帝孙权,生于汉光和五年(182年),崩于吴神凤元年(252年),年七十一岁。
西晋: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生于魏青龙四年(236年),崩于晋太熙元年(290年),年五十五岁。
东晋:晋中宗元皇帝司马睿,生于晋咸宁二年(276年),崩于晋永昌元年(阳历已经是323年),年四十七岁。
南朝——
宋:宋高祖武皇帝刘裕,生于晋兴宁元年(363年),崩于宋永初三年(422年),年六十岁。
齐: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生于宋元嘉四年(427年),崩于齐建元四年(482年),年五十六岁。
梁:梁高祖武皇帝萧衍,生于宋大明八年(464年),饿死于梁太清三年(549年),年八十六岁。
陈: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生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崩于陈永定三年(559年),年五十七岁。
北朝——
北魏: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生于代国建国三十四年(371年),遇弑于北魏天赐六年(409年),年三十九岁。
西魏:魏文皇帝元宝炬,生于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崩于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年四十五岁。
东魏:魏孝静皇帝元善见,生于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被害于北齐天保二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552年1月),年二十七岁。
北齐:齐威宗文宣皇帝高洋,生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崩于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年三十四岁。
北周:周孝闵皇帝宇文觉,生于西魏大统八年(542年),遇害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觉登基未建年号,以帝号纪年),年十六岁。
隋:隋高祖文皇帝杨坚,生于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崩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年六十四岁。
唐: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崩于唐贞观九年(635年),年七十岁。
五代——
后梁:梁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晃,生于唐大中六年(852年),遇弑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年六十一岁。
后唐: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生于唐光启元年(885年),遇害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年四十二岁。
后晋:晋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崩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年五十一岁。
后汉: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生于唐乾宁二年(895年),崩于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年五十四岁。
后周: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生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崩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年五十一岁。
北宋: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崩于宋开宝九年(976年),年五十岁。
辽: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机,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崩于契丹天赞五年(926年),年五十五岁。
金:金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生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崩于金天辅七年(1123年),年五十六岁。
西夏: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生于宋咸平六年(1003年),遇弑于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年四十六岁。(此处以李元昊在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建国号为“大白高国”(即辽、宋、金所称的西夏)的原因,将西夏开国皇帝确立为李元昊,而不以夏太祖李继迁为西夏开国皇帝。)
南宋: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生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崩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年八十一岁。
元:元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忽必烈,生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崩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年八十岁。(此处以忽必烈在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国号为“大元”的原因,将元朝开国皇帝确立为忽必烈,而不以元太祖铁木真为元朝开国皇帝。)
明: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年),崩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年七十一岁。
清: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崩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岁。(此处以皇太极在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大清”的原因,将清朝的开国皇帝定为皇太极,而不以建立后金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为清朝开国皇帝。)
这史书有载的三十三位历代开国皇帝中,驾崩时年纪最大的是梁武帝萧衍,已经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年纪最小的则是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仅仅只有十六岁。所以,从正统史学观来说,北周开国君主孝闵帝宇文觉,可以被称为最短命的开国皇帝。但宇文觉虽然在名义上是北周开国皇帝,是从西魏恭帝手中以“禅让”的方式夺取了社稷,自立为君的,但其实这一切都是由他的堂兄、北周晋国公宇文护所一手操办、扶持的,宇文觉不过是宇文护的傀儡而已,没有实际权力。就在宇文觉登基不过半年后,便因为与宇文护的权力斗争失败而遭到废黜,被贬为略阳公,然后遭到杀害。北周实际上的开国统治者其实是宇文护,只不过他没有皇帝头衔而已。
另外,宇文觉登基后的称谓不是“皇帝”,而是略低一等的“大周天王”,也没有建年号,只是以帝号纪年,他“孝闵帝”的帝号,是其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铲除了权臣宇文护之后,才追尊给兄长的。所以,宇文觉得这个“北周开国皇帝”头衔,实在是值得商榷,“最短命的开国皇帝”名号,是否属于他,还得诸位史学界专家详细研究才能确认,我这里不敢妄下定义。
除宇文觉之外,历代开国皇帝中寿命第二短的,就是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遇害时只有二十七岁。但元善见只是权臣高氏的傀儡,本人没有丝毫权力,就连“东魏”这个国家,也是高欢为了延续北魏的正统地位、对抗关中宇文氏所控制的西魏、以及便于自己更好地统治山东、河北、淮南等地,才强行建立的一个虚有其名的国家,虽然标榜为北魏正统,其实都是高氏家族统揽大权,孝静帝空有其名、名义上是北魏帝系的延续,其实就是个牌位而已,开不开国的尊崇地位,那是半分都没有的。
而且,孝静帝是东魏唯一的皇帝,即是开国、也是亡国皇帝,还留下了“陛下何故谋反”、“狗脚朕”等不堪典故,实在是屈辱至极,最后还被迫禅位给高氏权臣,并被毒死。这“最短命开国皇帝”的头衔,要不要都无所谓了。
综上所述,真正握有实权、且寿命最短的历朝开国皇帝中,应该就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了。拓跋珪在魏登国元年(386年)重建祖先的代国政权、并改称魏王时只有十五岁,虽然年轻,但拓跋珪志高心坚、励精图治,即位后实行改革推动鲜卑政权快速进入封建社会,又发动对外战争,先后击败敌对的贺兰部、铁弗、高车、柔然等强敌,并在参合陂之战大败后燕慕容宝,又在柴壁之战击溃后秦姚兴,使得北魏政权迅速强盛,为后世子孙统一中华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跋珪在位时,一直手握军政大权、控制朝堂,恩威并施,诸臣无不敬服,是实实在在的实权开国皇帝。
可惜,拓跋珪晚年自以为功业昭昭,所以沉湎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子侄,遭到宗室子弟的怨恨。北魏天赐六年(409年),道武帝因为要处罚并杀死姬妾贺氏,被早就心怀不满的贺氏之子、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绍纠集党羽杀入宫中,以救援母亲的名义把道武帝弑杀在大殿之中。道武帝遇弑时,年三十九岁。按“握有实权、开国之君”的标准来衡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可以被称为“最短命的开国皇帝”。
你觉得哪个城市文化底蕴最深厚?
在中国,若论起GDP,无疑北上广深排在最前面。但若论起哪个城市的底蕴最深厚?无疑西安是最终的那个城市!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做过千年的帝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他孕育了中华文明。他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综合体。
人们喜爱西安是因为喜爱这一城文化,敬畏这半城神仙,大雁塔、楼观台、沣河水、秦直道、大明宫、汉城湖都提醒着我们,在这座城市被称为沣镐、咸阳和长安的时候,它曾是礼制的原点、帝国的中心、汉族的发源地。
读历史文学的人总会对这个城市产生莫名的好感。每次走过一些地方,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人一旦有了联想就会有很多故事。
这里也好也不好,不好不坏,有理想有追求,有愤怒有希望。 西安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未来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没有北上广的地位,却在很多方面刺激这里的人群去比肩去超越。她的基础设施,城市品味,规划设计,城市品味也得以提升。
这里近山,有水,山并非丘壑环城而坐,水也并非大湖下车可得。山水都是要寻觅的。这就平添了很多趣味。加之物产丰富,水果香甜可口,户太八号,猕猴桃,洛川的苹果,镇安的板栗,以及每年杨凌的农博会。
和朋友一起进山,不过半小时的车程,吃吃烧烤聊聊鸡毛蒜皮明星八卦,驱车登原看看日落。 这里很多场景仿佛几千年前都造好的一般,你不过进去吃一枚板栗,喝一点葡萄酒,在瀑布下嬉戏玩耍,这和古人没有什么区别。 这里房价不高,公交便利,入夜后城市极为繁华。繁华到很多时候让人难以和古都这个名称连接在一起,混合着各种香料,热气腾腾的点心,明亮的灯笼,夹杂着往来的人力三轮,世俗、活泼却异样的可爱,仿佛长安城的样子。然而,当太阳升起,一切神奇的梦幻都安静肃穆下来,仿佛回到百年前一样。
这里的人们都对西安有一种自豪感, 什么都是值得骄傲的 !不管是秦岭龙脉镇守的风水宝地 ,还是完整保护没受破坏的城墙和历史文物 ,甚至就是因为一碗油泼面和肉夹馍 。
西安更像是一个大家闺秀 ,不是很了解它的人,不能体会到它的好 。在西安好就好在本地小吃好吃便宜又养人 ,而且西安有很多流传很久的文化风俗和景点 ,这实在是外地难以复制的! 因为见不到 ,所以更想念 !
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汉文帝刘恒表面“仁孝宽厚”,骨子里却透着刚毅冷酷。他以藩王身份仅带6人入京登基,却在短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他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龙腾虎跃的雄狮。
诛吕之乱,刘恒被选为“傀儡”皇帝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权贵大臣联合刘襄等刘氏宗室发动了“诛吕之乱”,权倾一时的吕氏集团转瞬覆灭。
铲灭诸吕后,汉家朝廷又出现了拥立谁为皇帝的难题,展开了又一轮的明争暗斗。
在刘邦的子孙中,最有竞争力的是齐王刘襄。
论血统,他是刘邦儿子刘肥的嫡长子,根正苗红,且比汉惠帝低一辈,符合上承惠帝之绪的规定。
论能力,他有胆识有能量,在诸吕之乱中立“首义”之功,且得到了刘氏宗室实力派人物的大力支持。
如此看来刘襄接任皇位可谓是胜券在握。
但是,他的优秀也成为了登上皇位的绊脚石。
由于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立场不同,他们不愿意将抛头颅洒热血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交到一个政治能力强的人手中。
他们必须从自身安全考虑,决定拥立一个傀儡皇帝,将政治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放心。
经过一番博弈,最终选定了毫无影响力的代王刘恒。
刘邦的儿子经过吕后的清洗后,在世的仅剩刘恒和刘长,刘长是吕后养大的。而刘恒性格温顺,母家又没有政治人物做支撑,符合好控制的标准。
当年刘邦死后,吕后对刘邦之子进行了大清洗,刘恒显然是最不足以构成威胁的一位,才被排除在外侥幸活了下来。
那刘恒真的如他们想象的那般温顺吗?接下来就知道了。
代王入京,与功臣巅峰交手
功臣集团兵分两路,一路由灌婴率军逼迫刘襄的“首义”之师离开长安;另一路派使者到代国接刘恒进京。
一般人听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肯定急不可耐地朝着皇位奔去了,但刘恒并没有被天上突然掉下来的大馅饼砸晕。
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因为他摸不透功臣们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所以他的处理方式也非常谨慎。
他先是召集心腹大臣仔细分析了局势。郎中令张武等大部分人认为,这不过是功臣们设下的圈套,他们的用意是想夺取刘氏江山,将刘恒骗到京城囚禁或诛杀,不能去。
而中尉宋昌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刘氏的汉家政权本就是民心所向,并且刘氏宗室藩国强大,他们不敢有异心,此举本就是出自真诚,可以去。
刘恒同意宋昌的看法,但事关生死,他不得不慎重决策。
他又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一探虚实,薄昭亲自面见了周勃等大臣,对迎接代王入京的本意做了详细的了解,确认属实。刘恒这才下定决心,准备“入继大统”。
可见刘恒是位头脑冷静,处事十分谨慎的人。
但刘恒对周勃、陈平等功臣们炙手可热的权势威望和习兵、多谋诈的秉性依然很抵触。
他们之间的政治较量在刘恒入京途中就已经悄然展开。
当刘恒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桥时,果然文武百官都已在长安城外恭候,并以臣子的礼仪跪拜刘恒。刘恒也赶紧下车回拜,表现得很尊重对方。
这时,百官之首周勃想与刘恒私谈,但心腹宋昌悟出了刘恒的心思,赶紧制止说:“如果是公事,大可以当众说;如果是私事,王者不谈私事。”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刘恒接着说:“有关朝廷事务至代邸再议。”
周勃碰了一鼻子灰,老奸巨猾的陈平立马跪地,高呼万岁。周勃这才反应过来,跪下将玉玺献给了刘恒。
顿时,渭桥河边欢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此时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也就显示出来了。
宋昌这个回答有什么高明之处呢?当时刘恒处在一个君弱臣强的尴尬处境,如果乖乖按照大臣的意愿做事,那就彻底丧失了君王该有的气势。
而经宋昌这一漂亮的反驳,刘恒立马变被动为主动,不至于一开始就让大臣牵着鼻子走。可见他们之间的言语交流都带有“心机交锋”的痕迹,这一次过招刘恒赢得很漂亮。
那周勃到底想说什么呢?按后来发生的事来看,周勃很可能想要刘恒的一个许诺。
刘恒一入未央宫,首先做了两件事:
一是,断然剥夺了周勃他们的兵权,马上让自己的心腹宋昌和张武接管了京师的武装力量,从而消除了他们拥兵恃势,危害皇权的潜在威胁。
二是,发布第一道诏书给“诛吕事件”定性:是诸吕乱我大汉,几位功臣是“诛吕安刘”的社稷之臣,当重赏。这是给周勃、陈平等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由此可推测,周勃当时想要私聊的应该就是这个问题。他们作为发动军事政变的首要人物,内心自然是有些不安的,他希望得到新君的理解和许诺,而刘恒也以此换来了至关重要的军权。
然后,他按军功重赏了诛吕功臣,太尉周勃益封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
正是采用了恩威并重、安抚与制约相结合的措施,使得功臣集团在失去军权后依然没有发生争端,表现得很配合。
汉文帝登基,智斗功臣集团
解决了军权问题后,汉文帝要做的是强化皇权。
首先要分化功臣集团的势力。他先对每个人都做了人物画像,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品性和政治影响力,针对不同的成员进行打压或拉拢。
比如周勃,重武轻文,有胆量和能量,在功臣集团和军队系统中个人威望太高。皇帝最怕这样的武将,需要加以约束,而重武轻文的人弱点是缺乏智慧。
陈平善谋略,在诛吕之役中,他仅是幕后策划者。他染指不了军队,可以说离开周勃他无法独立制造事端。所以,对陈平当以礼相待,并想办法挑拨他与周勃的关系,使其无法合作。
经过一番分析,汉文帝决定实施“一打一拉”的分化制衡策略。
他召来陈平对他说:“我刚即位,政务上还得您多多帮忙啊。我就拜您为右丞相,拜周勃为左丞相吧。”
可没想到,陈平做出谦让,认为周勃功劳比他大,他甘愿为左丞相。文帝则大大赞赏了他的谦让之风,特赏赐金千金,益封三千户。
而周勃当上右丞相后,文帝对他很是敬重,每次散朝都要恭恭敬敬地将周勃送出大殿。渐渐地周勃越来越骄横起来,不仅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瞧不起读书人。
为此,文帝决定杀杀他的锐气。朝堂上突然问周勃:“全国一年有多少犯罪的人啊?”周勃惭愧地说:“不知道。”
接着问:“全国一年要收入、支出多少钱粮啊?”周勃又回:“不知道。”出尽洋相的他汗流浃背,感觉无颜再上朝。
这时有人就来“点拨”周勃,说他功高盖主,再这样下去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周勃一听,惊惧不安,便自行奏请免去了丞相之职,如此陈平便成了唯一的丞相。
至于是谁“点拨”了周勃,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最终受益人是陈平,所以很可能是老谋深算的陈平所为。
而陈平担任独相也只有1年的时间,就不幸病逝了。
汉文帝为了稳定政局只能暂时又将周勃召回继续担任丞相,但这次也仅仅担任了10个月的时间,汉文帝又想出了一个体面的理由,罢免了周勃的丞相之职。
按照汉初制度规定,军功老臣们受封列侯后,可以继续留在长安,不必前往封地。但文帝对他们很不放心,毕竟当初正是老臣们肆无忌惮地私下串联,才得以血洗吕氏一族。
为彻底消除封侯的权贵们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对政治的干扰,文帝下诏让这些老臣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但无人行动。
于是,文帝找来周勃对他说:“丞相是我最敬重的人,您应该带头做个榜样,率先回到封地去。”周勃也只能奉旨而行。
文帝就这样不动声色地瓦解了功臣集团。
领略了汉文帝的厉害之后,周勃回到封地后依然恐慌不安,他甚至连睡觉都身穿战甲。每当郡守例行共事来巡视时,他都命兵士手持兵器做护卫才肯相见。
久而久之,就有人诬陷他谋反,文帝借机将他逮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还是薄太后出面求情才得以获救。
至此,汉文帝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将这些“诸吕安刘”的风云人物,打得晕头转向,其他人谁还敢不乖乖就范?
汉文帝无声无息中瓦解强势诸侯国
对于同姓诸侯,文帝采取的方针是,弱者维护,强者打压。
将吕后执政期间废掉的几个诸侯王,恢复其王位,因此也得到了这些诸侯王的大力支持。
但齐王刘襄在诛吕之役中立过大功,而且势力最强,自然是汉文帝重点打压的对象。
汉文帝登基后不久,刘襄就病逝了。死后,朝廷为羞辱他还赐给他一个恶谥“哀王”,至于他生前究竟遭受了哪些屈辱和打击,史书中并未记载。
但从拥立汉文帝登基的功臣们遭遇中,可以猜测这样一位曾经觊觎皇位的诸侯王其经历必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对刘襄的两位弟弟刘章和刘兴居,文帝采取的是表面对其褒奖,暗地削弱势力。对其承诺的封赏不予兑现,实在无法推迟时,也只是将他哥哥刘襄的封地中割出一部分分封给他们。
在刘恒的刻意打压下,这几位在“诛吕安刘”事件中立了大功的兄弟,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反而备受欺压,可想而知他们心中怨恨有多深。
很快,年轻力壮,年仅25岁的刘章也郁郁而终了。
仅剩的弟弟刘兴居日子也不好过,实在不愿意继续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干脆举兵谋反。如此鲁莽,自然是不堪一击,结果战败的他以自刎告终。
写在最后
汉文帝刘恒在外人眼中,他宽厚仁孝,甚至有些无能,但实则隐藏极深。
在吕后清洗刘邦之子时,因为他的无能放过了他。
在功臣们选择新帝时,又因为他的温顺好控制,选择了他。
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他只带6个人进京,既无权势又无背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功臣巨头乖乖俯首称臣,与诸侯宗氏也能彼此相安,把朝廷权势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他勤政爱民,凭借完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千古颂扬的明君。
真是不得不感叹,他才是将帝王之术运用到了巅峰的高人。
有人说,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但他要是只做好人就当不了一个好皇帝,就没有本事坐稳江山,又谈何开创盛世呢?
河南的传统艺术有哪些?
河南传统文化【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这是一项融经贸、文化、旅游、科技为一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活动,每次都吸引国内外数十万人云集郑州。
【古荥龙舞】郑州市邙山?古荥镇的龙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龙灯节,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向古荥?看,据说清乾隆、光绪二帝都曾亲临古荥?看龙舞。1949年后,古荥龙舞得以创新发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种龙舞的特点,又不同於其他龙舞,故事完整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表演场面宏大,艺术风格独特。整场表演分为鱼跃龙门、金龙出南门、龙蜗玉柱、二龙相戏、解救青龙、二龙戏珠、胜利对舞等10个场面。古荥龙舞流传至今,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是不多见的。1988年古荥龙舞应邀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年的龙舞大赛,誉满京城。
【笑伞】流传於荥阳一带的民间艺术。传说隋大业十二年(616),瓦岗军起义,翟让用李密计,破金韩关,进取荥阳。隋扬帝派大将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协同荥阳大守郇王庆合兵讨伐。瓦岗军初战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灯之机,巧扮民间歌舞艺人,随民间社火一起混进城内,裏应外合,一举攻克荥阳。笑伞就是义军当时扮演的节目之一。
【律棒鞭】流行於荥阳一带的民间歌舞,起源年代不详。演员只有3人,男1女2。细乐器伴秦,白8~10人组成,其节奏轻松、流畅。曲牌有“?调”、“剪剪花”、“剪剪花变新调”、“满州”、“双翠翠”、“下河”、“对花”等10多种。表演时男演员饰相公,女演员饰小姐,手持竹眼钱。舞蹈动作从曲调?门开始,男演员即右手持扇,载歌载舞,而女演员则手持竹鞭,随节拍上下击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恋。
【独角兽】流传於新郑一带的独特民间舞蹈。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刑天舞戚的故事创造的,反映出对不畏强暴的断?英雄的崇拜。在伴秦中绕场蹦跳翻滚、窜桌子,并以腰部的夸张表演,表现独角兽暴躁怒吼或温顺平静的表情。后在急迫的“闹台”乐曲伴奏中,斗兽者执鞭出场,与独角兽打斗拼搏。其“击?”、“击腿”、“滚翻”、“窜桌子”、“倒立”、“擒兽”等动作粗旷诙谐,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跳经担】流行於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在庙会期间,妇女们挑著自制的花篮(经担)到庙会神前进香,然后在神前空地上边哼经曲,边跳经担,以示对神灵的虔诚。跳经担的音乐与伴奏主要是经曲,使用的乐曲是木鱼和碰铃,伴唱的是经曲。
【张公背张婆】流传於新密一带的民间舞蹈。参加演出的只有2人,服装道具简单,人物造型幽默风趣。表演时舞曲采用地方戏曲中的流水板、阳调、银扭丝、汉江等曲调。据传张公是晋国贵 族介子推的家仆,介子推躲在绵山,不愿出仕,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焚绵山,介子推被烧死。张公将介母背出火海,并认为义母。张公为人忠厚,外出时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兽伤害,因此无论耕地还是赶集都要背著介母,直至介母寿终。后人为纪念张公仗义行为,编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独脚舞】流传登封一带的民间舞蹈。据传兴起於1886年,是以高跷打底、杂技镶边的融杂技、高跷舞蹈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表演者通常扮演一个老汉,身穿马褂,?戴尖顶毡帽,腰系板带,足蹬抓地虎鞋,身背操子铃,手中拿一根用普通木棍做成的长1米、粗约10厘米的高跷,以迅速动作跃上场,两腿紧紧地夹住高跷,进行各种舞蹈动作的表演。